血糖高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是现代人群中公认的一大“隐形杀手”,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如果身体里面的血糖值高过规定的水平,就会形成高血糖,患有高血糖会给人民带来一定的危害的,会导致身体里面的微血管而出现病变,会影响微循环的,也会容易引起大血管的病变,容易导致出现糖尿病。
01高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遗传因素
因为遗传缺陷的原因,有些人天生胰岛素分泌就有缺陷,所以他们可能一出生就伴随着高血糖。
2、生活方式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成为常态,压人群越来越多,长期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下,会使人体抵抗力日渐下降,影响到体内激素的分泌,容易导致血糖上升。
3、饮食因素
发达的现代科技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如果个人在饮食上不加克制,长期精米精面、高油高盐高脂肪,必然会导致高血糖的出现。
02“新血糖标准”公布,不再是3.9~6.1,建议对照自查
而对于糖友最关心的话题是国家指南的血糖标准,血糖标准的正确值,也是跟随人体的体质状态以及摄取食物而有所判断。
国家的医疗发展有了一定的完善度,人体的测量血糖值仪器也有所改变,因此血糖的标准也根据这几类改变有一定的变化。
根据我国国民体内的综合素质来考虑,空腹血糖值从原先的3.9~6.1改变成了现在的4.2~6.1,可以跟随医护人员对自己的食物判断从而决定出自身的血糖值变化。
而食物的摄取对体内的血糖值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已经推广处最新的餐后血糖值,餐后一小时血糖正常值为6.6~8.2,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为4.9~7.1,餐后三小时的血糖值为4.3~6.9。
糖友可以跟随自己的体质状况,以及摄取的食物不同进行自测,监测自己的血糖值是否处于国家的指南标准范围。
03高血糖早期的10大征兆
1、多尿。糖尿病患者机体内食物转化为糖的效率下降,导致血液中糖含量升高。身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糖分,致使尿量明显增多。
2、口渴。排尿增加会导致口干舌燥,这时不要用含糖饮料解渴,以免增加血液中糖含量,加重病情。
3、体重略减轻。超重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体重略减轻听起来似乎并非糖尿病的标志。其实,糖尿病引起体重略减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水分从尿液中排出;二是排尿频繁也会带走一些热量。
4、虚弱和饥饿感。高血糖意味着身体调节血糖出现了问题,如果吃了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胰岛素会升高,引起血糖迅速下降。这会使人感到虚弱,进而渴望获取更多碳水化合物,导致恶性循环。
5、持续疲劳感。持续疲劳是一个重要征兆,这可能意味着吃的食物没有分解或被细胞利用。由于机体没有得到所需要的能量,就会很累。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的升高,这些症状往往出现较慢。
6、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血糖异常时会感觉不舒服,可能变得更加暴躁。事实上,高血糖还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如觉得很累,不喜欢做事情,不想外出,只想睡觉。
7、视物模糊。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因为葡萄糖在眼睛积聚,暂时改变其形状,导致眼睛不能聚焦。
在血糖稳定下来后约六至八周,视物模糊症状就会消失,眼睛也会自动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的此症状多不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8、伤口愈合慢。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身体自愈能力减弱。
9、双脚发麻。血糖浓度升高后,可能出现轻度神经损伤,引起双脚麻木。
10、更容易发生尿路和酵母菌感染。尿路和阴道糖水平升高将成为细菌和酵母感染的温床,要警惕反复感染。
04哪些食物被称为“降糖达人”?
1、魔芋
魔芋的口感和豆腐的口感很类似,但是比豆腐会更有嚼劲。魔芋也是属于可以抑制体内糖分的食物,是因为魔芋里面含有葡萄甘露聚糖,这是一种分子比较大的成分。
它的粘性非常高,能够缓解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所以它能够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而且它的饱腹感也很强,热量也很低,是非常健康的食物。
2、玉米须
很多人在吃玉米的时候,总喜欢把上面的玉米须摘干净再吃,殊不知,玉米须的降血糖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民间,它也是最早、最广泛地被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如果平时实在觉得它难以下咽,可用玉米须煮水喝,对控制血糖水平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3、黑木耳
含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钠、钙、铁等矿物质,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实验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炖汤,也可作配料。
4、
*瓜
*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这种物质对血液中的血糖的转变有促进作用,能发挥酶的作用,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是肥胖的糖尿病病人及合并高血脂的糖尿病病人的食疗蔬菜。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者,每天食*瓜克,大有益处。
5、芦笋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学家尼古拉·盖斯研究发现,某些膳食纤维有助于抑制饥饿、提高人体控制血糖的能力。
大蒜、苦菊、芦笋和洋姜等食物属于“发酵性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一种能降低食欲的胃肠道激素分泌,因而有利于减肥。
另外,这些食物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