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梁露露孙倩文吴文可刘广辉
在全球普遍老龄化的大趋势下,“银发浪潮”滚滚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等挑战。如何应对国际老龄化趋势,中国养老的出路又在何方?
11月13日上午9:00,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13位专家齐聚郑州轻工业大学与马来西亚大学联盟(CMU)联合协办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高峰论坛(中国-马来西亚),分析养老康复行业的痛点和机遇,探寻养老困境破局之策,共谋医养结合新路径。
郑鹏远:养老应亲情兼顾安全
如何有尊严地养老、优雅地老去,是每一位老年人或是即将步入老年生活的人的最大向往。
11月13日,在医院举行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论坛上,郑鹏远院长介绍了郑大五附院的医养结合模式与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
医院在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实践,以“大健康”“主动健康”“科技应对”为核心理念,以“医院——医院、养老院及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居家”全链条医康养护一体化健康体系为支撑,以“系统性度无缝隙整合服务”为医养结合特色,以“主动健康与智慧医养结合”为升级方向,推动“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与“主动式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与实践,开创了一种“有亲情兼顾安全”的智慧医养结合升级版。
不仅获批了“郑州市医养结合管理控制中心”和“河南省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研究中心”,还参与了民*部国标“养老机构护理服务规范”标准制定相关工作。
郑鹏远提到“”的养老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要真正解决我国数以亿计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最根本的还得靠居家养老。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里,身体健康、活动无障碍的老人可选择居家养老;身体有潜在疾病,但仍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居家护理模式;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到专业机构养老。但居家养老还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如何提高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水平。
年1月,郑大五附院在直属福华街社区构建了医养结合智慧服务云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并通过设备监测,家庭医生实时掌握健康状况及早干预,降低意外事故发生风险。这种主动式居家养老模式实现了“居家——社区——医院”全过程、全场景覆盖,让老年人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持续的提升和改善。
他还提到,医养难点在医,而非养。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是医养结合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郑大五附院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为契机,发挥医院资源与人才培养优势,构建依托社区居家的“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与主动式居家养老”,设计”医养结合服务是基础、医疗是保障、康复是支撑“的原创理念,初步建立“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全链式医养结合模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养结合“郑州模式”。
彭鹏:每个小学生就有七八个轻度脊柱侧弯?
“老年人就意味着失去劳动力、行动力吗?”来自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的彭鹏博士不这样认为。
当前,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公共设施与产品适老化设计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目前设计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消除老年人使用公共设施时存在的障碍,提高老年人生存生活指数,11月13日,在医院举行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论坛上,彭鹏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智能下肢关节矫形器设计”的理念。
彭鹏认为,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下肢矫形器设计主要满足的是常规的监测、远程的指导以及预防突发情况的预防。数字矫形器能够快速定制化、量化调控、远程矫治等可持续使用和可回收。
“新冠疫情背景下,老人如果出现下肢不舒服需要检查,医院的时间、金钱,甚至还有感染新冠疫情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这样的一款数字矫形器,非常方便。”彭鹏提醒,虽然数字矫形器能带来巨大的便利,但要注意的是依旧要在医生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数字矫形器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老年人,年轻人同样可以。”彭鹏在举例中提到,其团队曾经在郑州做过一项广泛调研,围绕6岁~12岁的小学生是否出现脊柱侧弯现象。结果显示,在调研范围内每个人就有7~8个小学生存在轻度脊柱侧弯的情况。
彭鹏说,家长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脊柱侧弯问题,同时也希望数字矫形器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谷凯航:3D打印会否取代绷带石膏?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学,在诊断、术前准备、术中操作等环节,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11月13日,在医院举行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论坛上,来自郑州玛瑞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谷凯航分享了3D打印在老年膝关节的应用。
75岁的李大爷就是数字医学和3D打印技术的受益者。李大爷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小时”急诊入院。经查,他属于shuyuSck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通常需要手术进行双钢板固定。
由于李大爷年龄较大,为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需要调养一段时间,这也为3D打印骨折模型分析提供了时间。经术前采用3D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分析后,进行精准治疗,通过钢板塑形及准确设计螺钉方向与数量,使用单块钢板即能牢固固定的骨折,不仅减少了手术损伤,还降低了医疗费用,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谷凯航介绍,3D打印技术如今已普遍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矫形科、康复科、心内科、皮肤科、口腔科等众多科室,能根据手术方案制定、预演和优化,手术中精准定位、精准治疗等。
“此外,由于每个病人病症、状态都会不尽相同,3D打印技术还能‘私人订制’,高适配、高相容。”谷凯航说,3D打印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困扰众多老年人的关节软骨老化问题,传统的临床手段如关节镜清理术、注射透明质酸或胶原蛋白都无法模拟人类软骨的复杂结构,不同硬度的修复材料放在一起也容易产生滑移和脱落,疗效很不理想。“在未来,3D打印技术有望更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他表示。
据报道,由来自香港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从余种原材料中进行筛选,以可降解聚酯、胶原蛋白水凝胶和生物陶瓷粉为原材料,用生物3D打印技术进行合成,可以模拟骨软骨的多层结构,在实验修复兔子膝关节软骨中取得喜人的效果。
“相信3D打印技术,未来可期!”谷凯航表示。
朱毅:有氧+力量糖友运动YYDS
在世界排名前十的糖尿病有关的保健支出中,中国位列第二,为亿美元。
11月13日,在郑州大学五附院举办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高峰论坛上,医院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主任朱毅介绍了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等。
他讲道,糖尿病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受损,还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等危险因素,加快病程进展。
糖友更易出现躯体结构障碍
朱毅提醒,Ⅱ型糖尿病与年龄、糖尿病家族史、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肥胖、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有关。如果出现明显的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三多一少”症状,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及时就医检查。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改变具有复杂性,其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朱毅介绍,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躯体结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平衡及姿势控制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姿势控制不佳,反应性平衡控制能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足部感觉障碍、行走不稳,增加跌倒风险。
有氧心肺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肺部受到高糖状态的影响,存在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等会影响心肺机能,心肺适能和通气效率较健康人显著下降。
肌力与耐力下降。糖尿病患者握力、足底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体积减少,全身肌肉均具有较高的疲劳性,耐力下降。
柔韧性与关节活动度下降。糖尿病患者整体柔韧性下降,多关节活动度下降,主要受累关节有踝关节、肩关节、第一跖趾关节、手腕和手指间关节。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由于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增加,继发骨折等不良事件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糖尿病足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会限制患者的日常出行和社交活动,患者逐渐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易诱发抑郁、焦虑等问题。
有氧+力量糖友运动YYDS
朱毅讲到,相比于药物治疗,运动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副作用少。
科学运动能够降血糖,通过运动提高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的亲和力、受体数目等,提高机体组织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增强肝、脂肪及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减轻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或促进骨骼肌血液循环;个性化的运动计划还能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性、肌肉力量和身体活动。
对于糖友来说,运动方式主要有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两者结合对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是有效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还可以改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有氧运动增加能量消耗,可以降低心率、血压和增加运动耐受性,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
总的来说,运动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恢复相对完善的躯体运动功能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朱毅提到,可以依据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合并症分期标准,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关节灵活性训练、躯干稳定性训练、肌力矩阵训练、移动与行走训练及代谢进阶训练等。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功能障碍和需求,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为其体育锻炼提出了基本要求。建议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钟/每周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每周的大强度运动。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钟/每周的中等到中大强度运动。可进行持续的、节律性的大肌肉群活动,如快走、功率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自由重量练习或抗阻器械练习。
建议糖尿病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以安全为重,运动前和运动后及时监测血糖。
许康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竟是……
11月13日,在医院举行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论坛上,来自马来西亚的许康祥(KhorKangXiang)博士以《智能平衡板用于改善老人身体平衡》为题进行了分享。
“跌倒是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许康祥介绍,而人体防跌倒的能力——平衡能力在30岁左右到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65岁达到功能丧失的临界点。“每3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位遭受致命性跌倒,全球每年有万人严重跌倒。在美国,每次跌倒的平均成本为美元”。
如何让人们的平衡能力保持在健康的水平?许康祥表示,目前已有一些平衡训练技术和设备,如方便携带且价格低廉的平衡板、具备评估和锻炼等完整功能的稿件平衡训练器材。但前者过于基础而不吸引人,后者价格过于昂贵,不便携带且需要专业指导。为改善现有平衡训练设备,许康祥及其团队在上述两种器材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新型智能平衡板。
该智能平衡板能通过一个用时10秒的测验评估出使用者的平衡能力,还具备互动游戏、各种锻炼项目、进度审查等功能。“借助这种智能平衡板,可以在游戏中训练平衡能力,加强身体机能,再辅以远程复健指导,可以实现在家中提升平衡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跌倒。”许康祥表示。
赛夫哈斯里:创意文化会为老人带来什么?
在11月13日举行的国际老龄化与智能康养高峰论坛现场,来自马来西亚的赛夫哈斯里(SaifulHasleyRamli)博士以《创意文化为老人提供了解决方案》为题进行了分享。在广泛社会老龄化背景下,产品设计需要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要,而工业设计为老人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赛夫哈斯里博士认为,工业设计是一个迫切需要的领域,作为老年人福祉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是以创意文化为主要研究和开发专为老龄化设计物品的方法,也是在工程和医疗保健专业知识之间的合作中进行的。在老年学研究方面的设计专长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医疗保健设计、辅助技术以及制造设计。赛夫哈斯里博士认为,这种方法需要通过创造性策略进行探索,例如将文本数据转换为设计对象。可喜的是,通过创意文化的方法进行了两个设计项目:智能步行器和便携式马桶座,目前它们正在进一步开发成为可靠的产品。
哈亚蒂:四大产生积极影响的干预研究是它们
来自马来西亚的哈亚蒂(HayatiKadirShahar)副教授,以《公共卫生研究对社区健康的影响》为题目进行了分享。她认为,公共卫生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预防疾病和伤害。
哈亚蒂副教授现场分享了四项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干预研究:1.增加洪水备灾知识和技能;2.增加小孩与年轻少女对家庭暴力的认识;3.发明了健康教育模块来提高心脏手术患者的生活素质;4.发明了健康教育模块提高艾滋病患者戴安全套自我效能感。
哈亚蒂副教授表示,所有的干预研究都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并帮助了社区。公共卫生可以预防伤害,节省金钱,同时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