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一种新的罕见原因:囊袋坏死综合征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囊袋坏死综合征是导致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一种新的罕见原因,为描述囊袋坏死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研究人员将疑似患有囊袋坏死综合征病例的晶体囊袋取出,标本在福尔马林固定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囊袋包膜变薄或裂开。其中一例标本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完全缺失,而另一例标本在前囊内表面有少量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结果表明,在该综合征中,LECs似乎没有继发性增殖,也没有纤维化改变。囊袋显示了一些退化的表现,如变薄或分裂。与囊袋内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相关因素是悬韧带附着缺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这种情况的具体病因。散瞳可改善致密性白内障患者SS-OCT生物测量仪AL测量结果的质量参数
为探讨散瞳药物对致密性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AL)测量质量参数的影响,研究人员回顾性收集了因白内障致密导致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SS-OCT)生物仪AL测量质量下降的白内障术前患者资料。首先进行正常状态下瞳孔大小的评估,然后在药物散瞳后重复测量瞳孔大小,比较散瞳前后的AL测量结果和质量参数。研究共纳入66例白内障密度大、AL测量质量较差的患者,每个患者随机选择一只眼纳入研究,共纳入66只眼。散瞳后,66只眼中的50只(约75%)获得了可靠质量的AL测量结果。AL测量的平均标准偏差显著降低,每次测量成功的扫描次数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散瞳可改善致密性白内障患者SS-OCT生物测量仪AL测量结果的质量参数,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可准确、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术后轻度角膜散光
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轻度散光的一种较新的治疗方式,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修复白内障术后轻度散光的效果。患者在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医生利用虹膜定位建立角膜弧形切口,在≤0.61D的散光眼,基于自动化定制的Nomogram程序做弧形角膜切开术。结果表明,术前只眼的平均柱镜散光由0.41±0.14D降至0.05±0.15D,96%眼在术后达到0.25D的柱镜度数,平均等效球镜为0.00±0.35D,80%眼的未矫正视力达到20/25或以上,所有眼无并发症发生。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能准确、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术后轻度角膜散光,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IRIS注册表数据: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与哪些因素高度相关?
研究人员利用美国眼科协会(AAO)的IRIS注册表,对年1月1日至年12月1日在IRIS注册中心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该研究纳入的患者标准:年龄≥22岁,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放置人工晶状体,在术后30天内随访1次以上。在万例患者的万例白内障手术中,眼内炎发生率较低(0./0例手术;95%CI=0.-0.),复杂白内障手术(OR=1.67)、同期玻璃手术(OR=4.32)、外伤性白内障手术(OR=4.84)、核性(OR=1.18)和后囊下性(OR=1.21的)白内障类型、并发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OR=1.53)或糖尿病*斑水肿(OR=2.04)、男性(OR=1.19)被确定为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风险因素,眼内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研究结果表明,到年期间,复杂白内障手术、同期玻璃手术、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核性和后囊下性白内障类型、并发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斑水肿、男性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尸眼悬韧带断裂情况的客观测量
为客观测量尸眼悬韧带断裂程度并评估临床和解剖相关性,研究人员对只人工晶状体尸眼进行检查。在Miyake视图下拍摄显微镜照片,应用ImageJ进行兴趣区域分析,测量囊袋、睫状环和悬韧带破裂的面积、周长和直径。通过囊面积/睫状环面积比(CCR)测量悬韧带的稳定性,使用简单线性回归评估临床和解剖参数。结果显示:CCR与更大的撕囊口呈正相关(P=0.01),与从白内障诊断到死亡的的间隔时间(P=0.)、囊袋偏位(P0.)和睫状环区的面积(P0.)呈负相关。不同性别、不同晶状体类型的CCR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CR是测量尸眼悬韧带稳定性的一种合适方法。睫状环面积增大与睫状体不稳定性有关,可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在体内测量获得相关结果。白内障手术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以让医生明确高危患者,选择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升患者的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