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贡院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1/7/1 2:09:00
甘肃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118/4292716.html

作者简介

宵宵,本名杨玉书,年3月4日出生,高考分被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年10月因病致双目失明,经医院确诊为“免疫性血管炎”、“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小编说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滑动至页面末尾,点击“喜欢作者”酌情打赏。打赏款项会全部交到作者手中。

贡院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大家进门时最好先出左脚,再迈右脚,意在讨个吉利。”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跨过一道足有成人膝盖高的门槛,走进了四川阆中贡院。

去阆中古镇游玩,贡院一定是非去不可的。贡院,又称考棚,即古代科举士子应试的考场,乃是由官方在各地统一设立,专门用以为皇帝、为国家贡献优秀人才之所,故而得名“贡院”。

从龙门进去,左右各有一厅,作门禁、传达之用,大约是考生入场时搜查随身物品的地方。一直往前走,穿过几条曲折的十字形走廊,迎面便是一处宽阔的长方形院落。院落一边是一排鸟笼式的建筑隔断,当中每一间都被平均的隔开,东、西、北三面是墙,只留南面采光通风,这里便是考舍了,过去将其称作“号”。凑近一瞧,嘿,好家伙,每间“号”不过两平米,逼仄狭窄,内中仅两块木板,分别用做桌、凳,晚间拼起来便是一张简易木床,哎,那景况真真是用“简陋”二字都难以描述完全的。

如果要对这些古代学子的处境下一个“雪上加霜”的定义,那一定得说说明清时期我国的乡试制度。乡试,一般在本省贡院举行,三年一次,每次分三场,三天一场。当考生们一进入考场,至少得在里面呆上整整三日,吃喝拉撒睡,一切活动都要在“小黑屋”内完成。九天九夜,吃食将就,入睡勉强,无暇修整边幅,难怪每个从考场出来之人俱是脚步虚浮、形容憔悴。今天的我们似乎很难想象,那些古人究竟是怎样坚持下去,并且其中还有人能在那般条件下答出一份份精彩文章来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然那些制定科举考试规则的古人们深谙此道。想想我们今天的中高考,国家、社会、每一个人都尽可能的为考生们创造舒适的环境,而这,又是否会让孩子们失去一次从苦难中得到磨砺的良机呢?

乡试过后,考中便是举人,而举人作为候补官员,亦算是半个“成功人士”,自然不是那么好考上的。中学时我们都学过一篇古文——《范进中举》——从二十岁起,范进统共参考二十几次,五十四岁方才中举,他却惊喜地发了疯,求学之艰,中举之难,不过如是。由古到今,想要向上走从来都不易。

参观完考舍,经导游引领,我们来到致公堂,这里便是主考官们呆的地方,观其布置摆设:色条淡雅素净,桌椅条案皆严谨规整,大气雅致,一派庄重严肃。阆中贡院虽没有江南贡院占地面积广,却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考棚,当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与科举文化相关的诸多内容,一路走来,我们见识了当年乡试时考生的一份份答卷——字迹工整漂亮犹如印刷体,了解到古代考生们千奇百怪令人叫绝的作弊手段,也对出自阆中的科举名人们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如唐代著名的古稀状元尹书,其兄弟尹极亦曾考中状元,再有宋代另一对兄弟陈尧叟、陈尧咨,同样也是状元......

说起贡院,就不得不提到科举。科举制,乃是中国古代一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人才的制度。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的文官考选都曾参考借鉴过我国的科举制度,因而有的西方学者称赞: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为何?

答案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人才能为国家强盛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反之,若是一个国家缺乏真正做事的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衰败挨打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选拔人才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哪些呢?在西周、东周时期,周天子以血缘宗亲关系的远近来分封诸侯,这个主要看出身,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来源,无公理可言;秦国经由商鞅变法,从原先的世卿世禄制改良为广受推崇的*功授爵制;到汉,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为许多民间名士提供了入市之机遇;再至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最初起到一定效果,后来却也逐渐演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尴尬场面。可以说,在隋唐以前,国家选拔人才的来源非常单一且匮乏,很多时候人才的任用完全看运气,而更多的情况可能是:有身份的没能力,有能力的没途径,能力强的品行不一定好,而老实耿直的人又办不成事,官员们素质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不一。

曹操曾对月儿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们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规范、有效、且能定期向国家大规模提供人才的系统,人才的选拔需要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发源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它,尽管在其发展后期,因统治阶级对考试内容与形式的限制让科举制大大束缚了人才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曾经为我们的国家贡献过一批又一批杰出卓越的人才。如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南宋的文天祥,明朝的张居正,,再有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国藩......

今天,在新中国,无论是高等学府,还是各行各业,我们仍然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如高考、司法考试、公务员招录等等。科举并没有“死”在年的那场变法运动里,它的精髓、灵*历经岁月沉淀,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那是什么呢?那是不甘平凡的每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对命运,对这个世界发出的强烈呐喊。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平台,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场最大范围的,公平较量。曾经,无数人口中吟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今,我们依然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即便是最微末的凡草,却也心向天空。

从正堂出来,途经一处院落时,我们遇见一颗很高大的石榴树,已是秋天,石榴树上挂着不少石榴,果实累累的缀满枝头,一眼望去叫人不由得心生欢喜。我在石榴树下留影,算做到此一游的凭证。

走出贡院,我们即将前往下一个景点。回头张望,我知道自己其实看不见什么,但我忍不住的想着,想着几百年前,那一道道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的身影,他们背着书箱,身着布衣长衫,背脊如松般挺直,他们的眼睛很亮,他们的脚步很稳,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走进同一处,实现梦想的地方。

本专栏的开展,旨在能给特殊人群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欢迎需要帮助的朋友踊跃投稿,稿件内容不限于文章,我们会提供相应稿费。

-

邮箱:ch

sinmakers.
1
查看完整版本: 贡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