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未来每20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幼儿园就开
TUhjnbcbe - 2021/5/19 23:40:00
程少为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05703.html

上周末,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专家出席了开幕式,超过人共襄盛会。

会上,高度近视成了近视防控中的重中之重。

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温州医医院)院长瞿佳教授说,近视已成“国病”,近视发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将会带来的严峻问题是,高度近视的人群将越来越多。

目前一定要高度重视高度近视的防控工作,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就近视或

每年近视递增超过度

很容易变成高度近视

瞿佳教授说,获得性高度近视是遗传因素加后天环境影响的共同结果,后天过度用眼,不听从医嘱激烈运动等,会增加高度近视发展成病理性近视的危险性。

所谓病理性近视,就是近视度数超过度(高度近视)以后,眼底产生各种退行性病变,从而导致视力不可逆性的损伤(戴镜也看不清),甚至致盲。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周翔天博士说,在全球人口中,到年,高度近视人群将超过5%;每10个近视患者中,将有1个是高度近视。

目前眼视光界对高度近视的共识有:

有家族遗传史,也就是父母双方中起码有一方是高度近视眼的,后代被遗传的概率更高。

孩子近视发病年龄越早,或者进展速度越快,将来变成高度近视甚至是病理性近视的可能性越大。

发病年龄早,是指儿童从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近视;进展速度快,是指每年近视度数递增度以上。

应鼓励建立孩子的屈光发展档案,也就是每半年或医院做一次视光检查。

通过屈光发展档案,可预测孩子将来近视发展最终程度。

近视发展飞快的

可考虑角膜塑形镜

低浓度阿托品联合使用

目前,关键的近视预防措施,就是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越早开始越好,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每天户外活动至少45分钟-2个小时,以减少近视的发生率。

户外跑步、足球等运动对控制近视发生发展十分有益;钢琴等精细用眼的活动有可能会加快近视,需要适当控制。

高度近视的孩子要少打乒乓球,因为高度近视的眼睛比较脆弱,打乒乓球容易造成视网膜脱离的并发症。

在延缓近视的手段上,目前公认有效的有户外运动、框架镜、角膜塑形镜(OK镜)、和低浓度阿托品。

如果孩子近视度数进展非常快,周翔天博士认为可以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联合使用。

“两者合用,延缓近视的效果当然是明显的。但是带来效果的同时可能也会带来问题,比如OK镜的规范使用能不能做到,阿托品的副作用及使用限制等。

所以如果近视进展在正常范围内的,还是不考虑用这么重的手段去干预;如果近视速度确实飞快的,可考虑尝试。”

高度近视患者

做过屈光矫正手术后

仍需定期检查眼底

医院杭州院区最近接诊了两位高度近视的小患者,两人还是亲兄弟。

哥哥14岁,戴度眼镜,视力矫正到0.3。他双眼眼球震颤,左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视力只有光感,右眼也是视网膜脱离,所幸未累及*斑。

弟弟5岁,戴1度眼镜,视力最好到0.2。他右眼也是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最好的视力也只能看到眼前手动,左眼是单纯的高度近视。

问及病史,两位小兄弟的妈妈也是高度近视患者,但是一直没有重视小孩子的眼睛,直到最近哥哥左医院做了检查。

“高度近视与普通近视差的可不仅仅只是度数。

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睛变大变长,视网膜也被拉长、变薄,在极度拉长之后就像衣服穿旧了一样会出现破洞,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比如飞蚊症、各种*斑病、视网膜脱落等,青光眼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

瞿佳教授说,对于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首先要防。

高度近视患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如跳水、过山车、蹦极、拳击、跳高等剧烈摇晃的运动最好禁止,但是慢跑、游泳、登高、潜水、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不过于剧烈的运动是可以照常进行的,且最好定期每年一次检查眼底,发现问题及早激光封闭,干预治疗。

其次,高度近视患者做过屈光矫正手术后,对眼底的定期随访仍不能放松。

如果把人眼比作一台相机,那么屈光手术只是修改了相机的镜头,底片(眼底)上的问题仍将存在。

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还有哪些眼科治疗的新东西?

近视治疗药物在进一步研发中

不论是用光学手段还是阿托品,现在所有医疗手段都只能说是“矫正干预”近视,无法“治疗”近视。但是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瞿佳教授团队已经开始研究可以治疗近视的药物,并已进入到动物实验阶段。

“视网膜上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多巴胺的增加可以激活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使视觉信号的传导更加锐利,从而延缓了眼睛看东西时的模糊状态,类似于抵消了导致我们近视的外界信号。”周翔天博士说。

模拟多巴胺的药物就能抑制近视,控制眼轴变长。

现在这样的药物已经有很多种,关键是要研究出一种最安全、最有针对性和特异性,副作用最小的。

“近视眼是一种功能性眼病,比起器质性眼病,安全性可能比有效性更重要。我们希望筛选出更特异、更针对近视眼的药物,之后才能把药物从临床推广。”

虽然现在治疗近视的药物研究还没有完全成功,但前景可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

现在打一针就能消退

医院副院长,眼底病中心主任沈丽君教授介绍,近十年来,眼底病在检查、药物治疗、激光手术、手术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原来“只能等着瞎”的各种*斑病变、青光眼等,现在都有了更好的治疗方法。

比如现在有全景度的广角激光眼底照相机,可以最大范围的扫描检查眼底。

比如抗眼内感染,原来只能全身用药,现在只需注射到眼睛里即可。

比如*斑病的修补手术,原来因为限于手术器械不够精细,甚至因检查设备不够先进而发现不了,很多操作无法实现,现在可以在超显微镜下,用可以夹住几个微米物质的镊子来做,大大增加了手术的精细度和成功率,并让以前的不治之症变为可治。

*斑水肿、*斑变性、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阻塞等都会导致视网膜生长新生血管,以前,新生血管的生长没有办法可以医治,现在只需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新生血管就可以消退,医生可以争取到更多挽救病人视力的机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术后都可能会引起新生血管的生长。曾经有位30多岁的男子,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眼全瞎,左眼还剩一点光感。

我给他左眼做了眼底玻璃体手术,视力恢复到0.4,本来蛮高兴的了。可他术后急于做过重的体力活,导致左眼术后出血,又没有及时医治,视网膜及虹膜就长出了新生血管,病情很急。

可是,当时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有效的办法,他最终还是失明了。像这个年轻人的情况,如果放在现在,打一针就解决问题了。”沈丽君教授惋惜。

这种抗VEGF的生物制剂,目前引进国内两年多。现在国内也有了自主生产的这种产品。将来可能纳入医保。

人工智能

或可应用于眼科图像判读

论坛还就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开展了交流讨论。眼科临床上,部分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之一,是医生通过检查图像对病情进行识别诊断。

人工智能或可辅助医生判读图像,使其对图像进行更快、更高效和更准确的识别,从而降低医生的工作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等人类更擅长的工作上。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吕帆教授表示,虽然很多精细的、复杂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取代,但是情感的交流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

医生除了要有精确的技术,还要给患者一种温暖和关怀,这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记者:谢谨忆

编辑:葛丹娣

制图:李前芳

长按指纹

一键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来每20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幼儿园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