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技术在美国问世,作为划时代的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技术,能够直观动态地提供清晰的活体视网膜结构成像,在眼底病及青光眼临床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OCT基于弱相干干涉测量法的基本原理,由弱相干光源和Michelson光纤干涉仪组成。其成像主要是从仪器发出射入患者眼内的探测光经屈光间质达视网膜,被眼内不同组织的界面反射,因此所形成的反射光可以提供各种眼内组织厚度与距离的信息。目前眼科临床使用的频OCT(frequencydomainOCT)仪器操作便捷、重复性稳定、数据可靠、分辨率高且安全无创;弥补了其他传统眼底成像手段如眼底照相、眼底血管造影成像等平面成像技术的缺陷:能反映视网膜各组织层面的形态学改变:测量视网膜厚度、容积和神经纤维层厚度:并能结合微视野检查与自发荧光(fundusautoufluorescence,FAF)检查反映视功能及视网膜功能学改变。由于轴向分辨率的提高及成像技术的升级,甚至使*斑裂孔各期演变过程中及手术后感光器细胞内外节解剖位置及形态精细变化均一览无遗,使活体视网膜及*斑病变检测接近组织病理学检查水平。但其同时也存在局限,如影像摄取主要在*斑区或后极部相对较小的区域,对视网膜周边部成像临床价值低;组织显像的分辨率处于光波强弱的显示,其精细程度尚不能完全体现活体组织学水平等。因此,我们应充分识其长短,正确采集与判读图像信息。
OCT检查操作、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眼科OCT利用发出不可见光波来进行检查,因此若瞳孔过小、屈光间质混浊以及眼内填充物等探测光路径中任何部位和性质的遮挡或阻碍都会干扰光学信号的接收,减弱信号强度而降低图像质量。影响扫描质量的几种常见原因包括:患者的姿势(头位、眼位或如帕金森病患者的不自主顫动等)、眼睑因素(疲累乏力、上睑下垂或眼睑痉挛等)、角膜(水肿、炎症、干眼、瘢痕或角膜表面不规整)、晶状体(浑浊、脱位/半脱位或眼科术后后等)、前房与后房(炎症、出血、浮游物或残留的玻璃体)、视网(出血,巨大裂孔或萎缩等)、高度屈光不正及任何影响固视能力的眼部疾病。
频域OCT虽然可以在瞳孔为正常大小的情况下获取图像。但由于充分散瞳利于入射光的进入,既可将人为因素干扰产生的误差减至最低,又可避免入射光的瞳孔阻滞而造成虚影。因此除有散瞳禁忌的患者外,应常规以短效散瞳剂滴眼,待瞳孔充分散大后再进行检查,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充分散瞳前应详细询问全身病史及药敏史,常规测量眼压,观察周边前房,避免因散瞳而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需告知患者瞳孔散大后会有些许不适感如视物模糊、畏光等。
在检查开始前,应叮嘱患者适度眨眼或必要时使用人工泪液使眼表形成平滑且利于成像的光学表面;操作者应适当选择最佳光路进入瞳孔区获取最佳景深与检查视野;引导患者保持舒适且正确的头位及眼位,使眼位始终固定保持在扫描焦点与景深内。总之,最大限度降低屈光间质的干扰,才能获得最佳的图像采集效果。
OCT图像的表现形式及其解读
OCT图像的色彩呈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伪彩及灰度图(图1-13-1、图1-13-2)。伪彩图中使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结构的光学特性:红色(偶见白色)表示最强反光,代表对光的反射性或反向散射较强的区域,以黑色表示最弱反光,代表对光的反射性弱的区域。表现为强反射的正常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有以下几层:视神经纤维层(RNFL)、视细胞内段/外段连接层(IS/OS)、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等;表现为中反射的正常视网膜组织主要为丛状层等;而表现为弱反射的包括双极细胞层等内外核层和视细胞层。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在伪彩色图中表现为黑色的无反射性玻璃体暗区,与强反射性的视网膜表面形成鲜明对比。而入射信号经过视网膜后显著衰减,所以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后的深层脉络膜和巩膜返回相对较弱的散射,表现为蓝色和黑色弱反射区,大的脉络膜血管呈弱反射的管腔。
此外,伪彩图虽易于观察RPE的完整性,但有时过度的信号噪声会干扰成像细节。频域OCT、使得视网膜*斑区可视性增强,有文献指出灰度图较能清晰分辨细节。度图中,灰阶代表了由最暗到最亮之间不同亮度的层次级别。这中间层级越多,所能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伪彩图像需要表现很多层次色彩的过度,因此灰度图的黑白图像看起来要比伪彩图像更细腻。比如纤维化组织在伪彩色中常表现为红色,用灰阶来表示时常表现为炽白色。无论使用哪种色度表示,均要了解不同病变组织产生的反射强度。正是由于可视性增强,眼球后段从内而外,如视网膜玻璃体界区有无玻璃体后界膜的牵引。*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与容积变化己成为很多疾病预后及随访时的重要指标。又如视网膜外界膜的完整性和视细胞IS/OS的缺损对于外层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和*斑孔术后*斑功能的恢复愈来愈多的引起重视:甚至对于更深层的脉络膜层厚度也能定量分析,这些观察都颇具价值。此外,其他功能包括*斑区厚度和容积、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各种参数测量等在现有主流频域OCT均能体现。有些OCT设各在递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时己将正常人群的测试值输入到设备中,因此所得测量数据可与正常人群参考值资料库做统计学差异分析,其考虑到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步完善,深具实用意义。
OCT图像或数据的临床分析主要有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两种。前者包括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容积及地形图:后者主要包括视网膜形态与反射性质分析。临床工作中应根据OCT检查所提供的丰富信息,结合患者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利用频域OCT的这些功能与优势,结合其他有效的辅助检查结果,早期发现病变、评估疗效、量化病变的厚度和容积、追踪疾病的进程,进而在临床及科研领域提高对眼部疾病的认识及应用,最终使医患双赢。
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OCT图像分析
想要正确地解读分析OCT图像,首先应在熟悉正常*斑区OCT图像的基础上对主要的病理性仪:T图像有根本的掌握。
频域OCT产生的*斑图像己非常接近真实*斑的组织形态学(图1-13-3)水平,因此熟悉正常*斑形态及组织结构至为关键。先必须了解*斑区的横断面图像特征,认识视网膜血管的影像。*斑区正常整体轮廓包括剖面图(图1-13-4)、地形图(图1-13-5)和平面图(图1-13-6)。*斑中心凹处因只有光感受器细胞层,视网膜极薄,中心微凹呈斜坡状,呈现较低的光反射。位于RNFL浅层的视网膜动静脉在OCT图像中往往难以清晰显示,但可见血管后方的影缺现象(shadoweeffect)(图1-13-7)。视盘边缘的静脉平均直径μm,中周部的动脉平均直径大约50μm,静脉平均直径大约60μm,视网膜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为5~10μm。
而病理性OCT图像主要是从形态学和反射性质两方面的异常来判读。形态学方面可以提示*斑区厚度变化及病变部位。其中,*斑区增厚主要见于水肿或牵引导致的*斑中心凹隆起或变形,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导致视网膜隆起或变形,*斑中心凹消失。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斑前膜、视网膜皱襞及全层或板层*斑裂孔的孔缘。*斑区变薄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导致*斑中心凹厚度降低(图1-13-8、图1-13-9),如慢性青光眼所致损害或病理性近视等。从病变部位来看,分别有视网膜前:如玻璃体液化袋(图1-13-10),*斑部视网膜前膜(图1-13-11):视网膜内:视网膜硬性渗出(图1-13-12);视细胞层:如视细胞IS/OS断裂常合并视力下降(图1-13-13):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图1-13-14)、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合并RPE脱离(图1-13-15)、RPE脱离(图1-13-16);视网膜下:如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图1-13-17)。病理情况下出现的反射性质变化主要包括强反射、中反射、弱反射三种情况。常见的视网膜相关组织病变强反射包括视网膜前膜、硬性渗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图1-13-18)、瘢痕及纤维组织(图1-13-19)、RPE萎缩、出血及脉络膜色素痣等;中反射包括出血性RPE脱离腔内有液体和血形成(图1-13-20)以及视网膜水肿:弱反射包括液体或层间织脱离形成的囊腔、囊肿、软性玻璃膜疣(图1-13-21)及光影屏蔽区等。
OCT检查报告组成
一份有临床价值的OCT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检查的日期;
2.扫描所采用的模式及位置标注:
3.检查的光学成像质量(imagequality)指标:
4.清晰的图像、参数表格或相关随访数据分析。
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能据此纠正仪器可能出现的误差,或参照其他相关辅助检查作出意见评估。需要指出的是,书面OCT报告能提供的信息仍有其局限。时至今日,各种供临床使用的频域OCT均能在电脑上直接实现各种图像参数的随诊对比分析及动态观察精确的病灶所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认识也就更加深刻。因此临床医师若能直接在电脑上阅片及进行各种功能操作,将充分彰显频域OCT的临床价值。最终或通过多种眼底影像及功能学检查后,将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作为治疗的依据,从而更全面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机制及转归疒这将是今后眼底病检查与诊断的发展方向。
展望
眼科OCT集成了半导体激光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实现了对人体进行非接触性、非损伤性的活体形态学检测,获得生物组织内部微结构的横断面图像。除前述的临床应用外,近来的研究显示,脉络膜厚度的测量己成为可能。如OCT证实了在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增加。中心凹下脉络膜最厚,中心凹周围脉络膜较薄,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斑区脉络膜增厚。此外,频域OCT对视盘周围、RNFL、与*斑区神经节细胞的测量:多普勒频域OCT对视网膜血流的测量都使血流相关的视神经和视网膜疾病,如青光眼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监测与诊断能力也正稳步提高。
频域OCT能在更短的时间采集更丰富的眼底信息。也同时具备更佳的可重复性和更接近精确的解剖学测量。持续更新的软件可以对更多区域进行测量。多元信息的综合评估与单一参数相比,能协助临床医师作出更准确的诊断。不断完善的视网膜示踪定位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与检测能力。OCT已成为医学临床诊断与科研的利器。
作者:黎晓新
来源:现代眼科手册/黎晓新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