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糖尿病家庭调养
今天转发唐金陵教授在北大糖尿病论坛上的报告。报告主题是《糖尿病诊治标准是否选错了参照物?》
唐金陵教授(图片来源:医脉通)
唐金陵教授简介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流行病学系主任,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署理院长,年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亚太公共卫生协会(APACPH)副会长;专业方向为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主编《循证医学基础》,主译BMJ《临床证据》
补充:流行病学研究的就是某种疾病在人群当中的发生特点、病因以及评价防治这些疾病措施的效果,比如这个报告就是评价这么多年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降糖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划重点:流行病学研究跟医药利益不相关,所以才敢评价当前药物治疗的问题。
报告观点-小编总结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但是相关研究显示:2小时餐后血糖与心脑血管发生事件关联性更高,而不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我们知道,多年来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的定义都是以空腹血糖为参考标准。血糖控制的好坏也是以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作为标准。
这份报告则通过研究发现:用空腹血糖和糖化作为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二、对标准降糖和强化降糖研究发现:多数降糖药物可能增加糖网风险,不同药物对于预防其他微血管病的效果不一致,在心脑血管疾病(CVD)高危人群中,有些药物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大部分药物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风险,有些降糖药物甚至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降糖药增加糖网和糖尿病心脑血糖疾病的发生风险!除了唐金陵教授,还少有几个专家有如此勇气。
为啥说是勇气?因为“医生和药物以及诊断的利益是纠葛在一起的”(这话要得罪人了)。据说光是提高一个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就能多出一倍的病人,按照这个标准就意味着用药人群增加1倍呀。还有,去研究一个自己推荐的药物对患者的“危害或者风险”,这种事情无异于自我打脸,没人会去做。
关于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
糖网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称,糖尿病会引起视网膜血管失调。病症的发生率随着患糖尿病时间增加而提高。患有糖尿病十五年以上的病人中大约60%的病人眼部血管会受损。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人的第一大死亡威胁,大约有70%左右的糖尿病人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国家把心脑血管的预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标准。
本报告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发现,随着血糖值的升高,患者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病风险随之出现增加,也有证据显示降低血糖可能会降低糖网和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
但是真的是这样么?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其结果可能和我们之前所认识到的不同。
一、降糖药与糖网风险
唐金陵教授团队对3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纳入名糖尿病人,平均观察2-3年)进行了Meta(荟萃分析)分析:
结果显示,通过药物降糖,不但不能降低糖网的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升高糖网的发病风险,不过这个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这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原本认为的糖网风险会随血糖的降低而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降糖药与低危心脑血管疾病(CVD)风险人群
在糖尿病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CVD)会增加发病率和疾病死亡率,因此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