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专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眼科学教授SrinivasRSadda等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斑变性(AMD)患者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状况(HARBOR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对抗VEGF治疗与萎缩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他们指出,新生血管性AMD患眼接受抗VEGF治疗期间发生的萎缩与典型意义上的地图状萎缩(GA)可能不同,并且此类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发生萎缩的风险小于接受抗VEGF治疗的获益。
背景
AMD是一种进行性、危及视力的疾病,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即GA和新生血管性AMD(湿性AMD)。GA进展缓慢,一般不会立即危及视力,然而,湿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会在一年内显著影响视力。GA和湿性AMD可并发于同一只眼。
CATT和IVAN为两项3期研究,对湿性AMD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后的GA新发率进行了评估。CATT研究的给药策略为:首次给予一次负荷剂量(loadingdose)的雷珠单抗或贝伐珠单抗,随后每月给药一次或者按需给药;IVAN研究的给药策略为,在给予3次负荷剂量以后间断给药。
在CATT研究中,GA被定义为眼底彩色照相(CFP)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A)显示着色不足或低荧光区≥20μm,并且存在2个以上环形、边界清晰、有或无明显脉络膜血管、远离瘢痕或CNV区的上述区域。在IVAN研究中,新发GA被定义为CFP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显示基线活动性病灶外μm的孤立萎缩灶,萎缩灶边界清晰,有明显的脉络膜血管。CATT研究的2年结果表明,与应用贝伐珠单抗相比,应用雷珠单抗相应的GA新发风险增加(20.2%对16.3%),但该结果与IVAN研究结果不同(雷珠单抗对贝伐珠单抗:28%对31%)。然而,两项研究均表明,在2年时,与按需给药和(或)间断给药方案相比,每月一次持续给药相应的GA新发率较高(CATT研究:每月一次对按需给药,24.1%对15.5%;IVAN研究:每月一次对按需给药,34%对26%)。
接受抗VEGF治疗眼发生萎缩的3种可能病理生理机制如下:①CATT和IVAN研究中新发GA可能为潜在干性AMD的自然病程进展;②湿性AMD患眼表现出的萎缩可能与真正意义上的GA有所区别,可将其更确切地描述为“斑状萎缩(macularatrophy)”。此类萎缩可能与CNV病灶有关,由视网膜/视网膜下积液、出血、CNV扩张或收缩所致缺氧,或者抗VEGF介导的异常血管复原导致。③斑状萎缩可能受抗VEGF药物类效应(classeffect)的影响,因视网膜产生VEGF的功能被持续抑制而导致。湿性AMD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后出现斑状萎缩可能与典型的GA不同。
方法
SrinivasRSadda教授等回顾分析了HARBOR研究(3期),该研究评估了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或2.0mg(每月注射一次或按需给药)治疗湿性AMD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HARBOR研究中与斑状萎缩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重点强调萎缩定义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萎缩病灶进行评估、分级(见图1):①方法1(单独纳入法):依据FA和CFP检查,将萎缩灶作为独立病灶进行分级(依据CATT研究的判定方法);②方法2(广泛纳入法):依据FA和CFP检查,将萎缩灶与CNV及相邻区域一起作为病灶进行分级;③采用FA、CFP、OCT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级。
结果(见图2)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讨论
湿性AMD患眼接受抗VEGF治疗期间发生的萎缩与典型意义上的GA可能不同,因此在对HARBOR研究进行分析时,采用斑状萎缩的术语更为恰当,能体现病灶的本质。在接受抗VEGF治疗的患者中,目前尚缺乏定义斑状萎缩的金标准。基于目前已有数据,发生GA或斑状萎缩的风险并不大于对湿性AMD进行抗VEGF治疗的获益,原因包括:①在24个月治疗期间,即使存在斑状萎缩,视力改善仍然显著;②未经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眼视力损失的潜在风险大。SrinivasRSadda教授等指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究湿性AMD患眼与经抗VEGF治疗湿性AMD患眼发生斑状萎缩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该机制有助于制定更佳的湿性AMD治疗方案。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