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信教授为大家带来《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分型与治疗探讨》的精彩演讲。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回顾陈教授的精彩讲课内容,学习更多临床经验。
欢迎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PED概述
①RPE与Bruch膜之间分离
②最常见于AMD、CSR、PCV
③原有疾病进展,视力下降,治疗常无效
二、AMD继发PED分型
1.玻璃膜疣性PED(DPED)临床特征:
边界清、一或多个玻璃膜疣形成RPE轻度隆起
自然病程:病程短,预后好
发病机制:主要见于干性AMD,Bruch膜内脂质沉积,形成疏水环境,RPE泵失代偿,液体及废物积存。
影像特征:
眼底镜:玻璃膜疣融合,RPE轻度隆起
FA:早期轻度高荧光,晚期无渗漏
OCT:融合的玻璃膜疣中度高反射,其上为波浪状高反射RPE带。无SRF、IRF、Bruch膜可见。
SD-OCT:外层光受体层变薄
FAF:PED区域自发高荧光±低自发荧光色素沉积。
2.浆液性PED(SPED)临床特征:圆顶状RPE隆起,边界清晰,光滑。为NAMD的表现,也见于PCV、CSR等。
发病机制:CNV产生的渗出导致RPE隆起;Bruch膜脂蛋白的沉积形成疏水屏障,阻碍RPE层下液体沉积的排除;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RPE泵功能改变。
影像特征:
眼底镜:圆顶状、平滑RPE层隆起,掩盖脉络膜结构
FA:早期高荧光,晚期池状,无渗漏±低荧光切迹
ICG:低荧光,脉络膜结构掩盖±局灶或斑块状CNV
血管化SPED:属于隐匿性CNV,只眼,ICG诊断:96%SPED伴随CNV。
—斑块CNV:多发、大片高荧光、界限不清(62%)
—局灶CNV:小于一个视盘大小,孤立、界限清楚的高荧光区(38%)
OCT:圆顶状、平滑RPE层隆起,下层空白±SRF
FAF:PED区域高荧光±低荧光环
3.纤维血管性PED(FPED)临床特征:眼底检查,病灶轮廓不规则,可伴RPE层色素沉着,视网膜下出血、脂质沉积、视网膜内及视网膜下液体积聚,RPE轻度抬高,境界不清。
发病机制:1型CNV:为缺血的外层视网膜产生的代偿血管,逐渐生长,并局限于RPE层下隐匿性CNV。
影像特征:
眼底镜:RPE层不规则隆起,覆盖脉络膜病变
FA:1-2min出现不规则点状高荧光,后期渗漏
ICG:脉络膜结构遮盖±局灶或斑块状CNV
OCT:有血管组织的中度反光区上覆盖不规则RPE层
FAF:PED区域低荧光±低荧光环
4.出血性PED(HPED)临床特征:
病因:CNV膜或PCV出血进入RPE下隙/RPE撕裂,出血可进入视网膜下,颜色较RPE下积血浅。
自然病程:预后差。
影像特征:
眼底镜:类似SPED,规则的圆顶状隆起,深红灰色
FA:出血区遮挡±高荧光CNV
ICG:出血区遮挡的CNV更清晰
OCT:高反光病灶,下方结构信号弱
FAF:低荧光
三、PED治疗
1.DPED①推荐
AREDS:维生素之外,无有效治疗,观察,至疾病进展
②探索
——Laser:PTAMDTrial:无益,对侧眼患CNV概率↑
——VEGF:3例,DPED消失
——PDT:1例,DPED消失,后新发SPED
③预后
AMD进展(AMD继发PED)
2.SPED①Laser:小型非随机对照研究支持
②PDT+IVTA:
——例,SPED,PED高度降低
——6例,视力改善或稳定
——PDT+IVTA较单纯PDT,提高视力稳定比例
3.FPEDPDT:降低中至重度视力损伤风险,非显著性差异
4.SPED、FPEDSYstemicB/IVB:
——大型回顾性,SPED,PED高度降低
——9例,SPED,22%PED消退
——IVB+PDT:6例,回顾性,视力稳定或改善,83%SPED消退
IV-aflibercept:
——10例,FPED,视力改善
——1例,SPED,PED吸收,视力改善
IVR:大型回顾性,SPED,PED高度降低最显著
5.HPED①挑战:血块遮盖,无法定位CNV病灶
②方案:
——视网膜下、RPE下大量出血:注药、手术
——非大量出血:观察出血吸收后可以瘢痕形成、RPE撕裂
③手术:PPV±tPA注射+打气
——11例,73%BCVA改善,3%复发
——SSTTrial:无法稳定视力,但视力下降显著的比例小,对比敏感度损伤小
④VEGF
——IVB:回顾性,21例,出血面积下降,48%视力改善。
——IVt+IVB+打气:19例,17例消退,BCVA显著改善
——IVA:前瞻性,7例,2例BCVA20/,2例失明
四、PED治疗“拾珠”
视频版权归医信眼科所有,未经允许,转载必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课程视频,精彩课程尽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