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医精诚逐光明,眼底事业竞芬芳沉痛缅怀张
TUhjnbcbe - 2020/12/29 1:24:00
昆明儿童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医院眼科主任、眼科学教授、著名眼底病学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承芬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20日22时00医院驾鹤西去,与世长辞,享年93岁。

毕生贡献,屡获奖励

年10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对患者精心负责,善于借鉴古今中外经验,毕生坚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协和眼科积极开展全面临床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眼底病专家。对于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厚的造诣,是各类疑难眼底病的诊治权威。其所领导的专业组在激光治疗眼底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及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以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等临床医疗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年“红宝石与氩离子激光治疗眼底病”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年“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激光治疗研究”获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临床生物学信息”研究获卫生部科研进步三等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主编的《眼底病学》,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授予“协和名医”称号,年首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上,她获得中美眼科学会眼科科学研究最高奖——“金钥匙奖”,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授予她“中华眼科杰出贡献奖”。这些是对她六十多年默默奉献眼底病事业的褒奖和肯定。

从小立志终成良医

张承芬曾经是个先天不足后天多病的弱小女孩,10岁丧母,抗日战争时期她随父逃难到四川,后来家人迁至云南,她一人独自在四川重庆合川国立二中完成中学学业。那时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她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饱尝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对疾病深恶痛绝,很想帮助那些受疾病困扰的人,于是立志学医,想的是日后“不求人”,还能惠及百姓众生。年她同时被四所医学名校录取,最终选择了英美派名校——国立上海医学院。年毕业分配时,她在三个志愿栏目里都写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终被幸运医院眼科工作。

(左一)上海医学院就读期间,张承芬与同学一起上解剖课

医院眼科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科室,创科早期由来自美国的霍华德博士担当主任。由于他与当时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维也纳眼科中心的紧密关系,聘请到很多国际知名大家来眼科工作或短期指导。因此,医教研水平上乘,培养了大量的眼科杰出人才,如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潘作新、刘家琦、张晓楼、罗宗贤等眼科大家。其中,罗宗贤教授是解放后医院眼科第一任眼科主任,也是我国眼底病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罗宗贤主任眼底病功底深厚,张承芬进入眼科不久,即被罗宗贤主任指定跟随他学习眼底病。师从良师,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张承芬珍惜机会,在当时只有简单的直接检眼镜的情况下,靠着勤奋好学的毅力和斗志,打下了扎实的检眼镜检查基础。

陈耀真教授向张承芬(右一)等讲解裂隙灯的使用

年轻时的张承芬(右一)检查患者

上世纪50年代张承芬在国内首次报告了《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上世纪60年代,在罗宗贤主任的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发表了《例原发性高血压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例妊娠中*症的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例白血病的临床观察》等文章。其中,《例原发性高血压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被著名的Duke—Elder《系统眼科学》所引用。这些工作量巨大的临床观察性研究能够完成,得益于扎实的检眼镜检查功底和不怕吃苦的坚强毅力。

“中国最美医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年,国家卫生部当时要求医院著名的医疗专家组建医疗队,代表全国的专家对老少边区进行医疗支援。专家上医疗队当时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当时医院的院长*家驷是医疗队队长,张孝骞、林巧稚等著名专家都被编入了医疗队。那年张承芬正好四十岁,医院工作十几年了,她是林巧稚队的副队长,这支医疗队去的是湖南湘阴县,防治血吸虫病,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她除了要配合林巧稚大夫做好队里的工作,还开展自己的眼科业务。期间她做了很多手术,如沙眼的并发症治疗——内翻倒睫矫正手术、白内障手术及泪囊切除手术等。医疗队在那里一年,这种病症的手术几乎都被她做光了,当地老百姓很高兴,对医疗队也很欢迎。在“寻找最美医生”这一全国的大型评选活动中,医院巡回医疗队获得了“寻找中国最美医生”团体奖。中央电视台的颁奖仪式上,90岁高龄医院参加了颁奖活动,接受了这一荣誉。

(第三排左二)张承芬参加医疗队的合影

“寻找中国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张承芬(中间)代表医院巡回医疗队领奖。

刻苦研发为国增光

即使在“文革”时期,张承芬也从未放松对眼科业务的钻研。当时,国外激光技术已经用于眼底病的治疗,张承芬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国产红宝石激光。从设备的研制到激光条件的摸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在艰难的“文革”十年中,坚持临床科研,治疗了大量的眼底病患者。年她代表中国向日本同道介绍中国激光治疗眼底病的成果,文章受邀刊登于日本眼科杂志上,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勤学苦练专注治病救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年过五旬的张承芬远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眼科研究院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眼底病学家Schepens教授。回国后积极开展眼底血管造影、眼底病激光治疗等新的眼底病诊疗技术在国内的应用。80年代以来,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失明的危害已成为当务之急,张承芬在医院眼科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工作。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临床生物学信息”研究获卫生部科研进步三等奖。为了挽救我国大量晚期患者的视功能,年她指导医院眼科眼底病组在国内较早进行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视力。根据她近50年的观察和治疗,她用大量的实际病例证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治的。为此,她不顾年迈,在各种场合讲述并呼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规范诊断和处理,期望提高广大眼科医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知度,减少致盲率。张承芬她还十分注意知识更新和与时俱进。90年代初期,脉络膜血管造影研究在国外刚刚兴起,她想办法贷款购买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脉络膜血管造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国内开展脉络膜血管造影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内眼底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张承芬(右一)在美国访学

张承芬勤于思考,观察仔细,善于总结归纳,在一些少见、疑难眼底病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的眼底病的诊疗经验很多是得益于年轻时大量的眼底观察。比如白血病患者的眼底表现,有的患者已临死亡还作最后一次眼底复查。”?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满腔热情地积极为患者服务,抱着“只要患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必须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信念,张承芬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和信任,有的患者可以追随她几十年。曾经有一位30多岁的患者,东北人,张承芬从他的眼底看出他有贫血,后来他去查,证实的确贫血,再一查,发现是胃癌。后来手术切了,因为是早期胃癌,一切都来得及。他感激地对张承芬说:“您说我贫血,后来我才做了全身检查,才发现是胃癌,是您救了我的命。”张承芬说“我之所以能从眼底发现他存在贫血,是因为看的患者很多,积累的经验多,我才能够发现他眼底的异常,而且这种异常是血液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的。”

注重临床结合科研,著书惠己及人

张承芬十分重视临床及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她在国内外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篇,有的已成为眼底病领域里的经典文献。她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眼科激光领域的参考书《激光眼科学》,这是眼科激光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她组织编写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的眼底病宏篇巨著《眼底病学》。这部专著面世前,很多人都不敢写,但她敢,她医院长期积累的医疗成果充分利用起来,耗费了十年的功夫,终于写完了这本专著,在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年在她85岁高龄时,该书再版。她认为,及时准确地把自己成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总结发表出来,让大家分享其经验或教训十分重要。只是埋头看病或是做一个开刀的手术匠人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不仅仅自己治好几个患者,还能指导别人治疗更多患者,造福更多患者。

重视人才培养淡泊名利

张承芬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她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为现在所在单位的骨干和带头人。她的师生关系论是“为人师者当有度”,作为老师可以领导和指导年轻人,但不要事必躬亲,更不要什么都争着抢着亲自去做,要把一些机会和成功让给年轻人。她特别注意激发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严谨、勤奋的治学作风和良好的医德风尚影响学生。例如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做手术要坚持到最后,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能说可以,不能说差不多了,一定要百分百地检查,只有确保手术很成功了,才能下手术台,否则肯定是要失败的。她说,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不要幻想各方面都当专家、权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一专业领域都需要全心投入,才能有所造就。她也告诫年轻医师,不要总惦记一些虚名,否则顾此往往失彼;顾了虚名,使你没有时间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进行临床工作。真正的临床学术发展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接触患者,去学习国内外各种经验和技术的进展。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能甘心寂寞,不为外界名利干扰。

“医路”坚持不懈追求的乐趣

张承芬一直认为,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长跑,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不怕慢一些,但要坚持不懈,永不停息,日积月累,必有所获。六十多年来,她几乎没有一天离开她一刻也不能割舍的眼底病事业,一直到近90医院出3天门诊,医院办公室整理临床资料或学习文献资料。对她来说,这不是工作,是乐趣。张承芬说,“有一个病人,病看好了,是乐趣。这个病那个病,都是一种病,但表现不一样,我掌握了它们的不同,这也是乐趣。这种病从开始发生,到发展,到结果,我掌握了是快乐。这种病的规律,我掌握了,因为我去认真地研究和看了,这是一种快乐。当一个病人,他生病,痛苦,我帮他解除了这种痛苦,我也很高兴。不同的病人从远方来找我,告诉我他有什么病,什么体会,你说我高不高兴?当然高兴。”

大医精诚永逐光明

张承芬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从事眼科医学实践,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爱戴和信赖。她一生目标明确,孜孜不倦,终身学习,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良好的医德风尚赢得了医疗同行的无限崇敬;她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而且心无旁骛,矢志不移,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医,从医者的楷模。

愿张承芬教授一路走好,在天国安息!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医精诚逐光明,眼底事业竞芬芳沉痛缅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