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2型糖尿病病史8年,每次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时都在7%,这让李阿姨很欣慰。医院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后,才发现合并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李阿姨很纳闷: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经过询问,我们了解到,李阿姨的糖化血红蛋白虽然达标,但平时血糖的水平却是忽高忽低,波动比较大,空腹血糖在4~5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就达到10mmol/L左右,有时候餐前还容易发生低血糖。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会加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还容易导致频繁低血糖的发生,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所以,血糖波动越大,就会导致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避免血糖波动势在必行,该怎样避免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影响血糖波动的原因,所以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饮食因素了。一旦血糖出现明显的波动,尤其是餐后2小时明显升高,首先要明确是不是吃了什么明显影响血糖的食物或是不是主食摄入量明显增多?
1.主食摄入量过多:有些糖尿病患者主食摄入量明显增多,但还经常有饥饿感,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利用不佳,经常会出现饥饿感,导致不能控制进食量。建议患者采取定时定量,优先选择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增加蛋白质、蔬菜摄入量,增加饱腹感,减少血糖波动。
2.进餐速度过快:有些糖尿病患者进餐速度特别快,一顿饭几分钟就解决掉了,殊不知,吃得快,会导致吃得过量,因为进餐过快,大脑还没有收到饱腹的信号,等到有饱腹感时,已经摄入过量了。
3.进食不科学、饮食不规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避免高油、高盐、高脂肪等重口味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食欲,导致进食过多,引起血糖飙升。另外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时进餐,避免不规律进餐,饥一顿、饱一顿,这样最容易出现血糖波动,低血糖、高血糖交替。
4.未按医嘱规律用药或降糖方案不合理:不经意或刻意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有些糖尿病患者年纪大,记忆力差,经常会出现漏服、或多服药物的情况出现,此类患者可以准备储药器,按服药时间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避免漏服、多服药物发生。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认为长期口服糖尿病药物副作用大,就擅自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口服次数,导致血糖的波动。其实,不按医嘱用药最后导致血糖波动,并发症出现,危害更大,这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于降糖方案,需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个体化制定,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得了糖尿病后,随便用点降糖药物,或看别人用什么药好,自己就用什么药,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每一个人的胰岛素释放功能、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消化吸收功能不同,决定了治疗方案不同。
5.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整个病程中,有些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因为对糖尿病知识的匮乏,心理压力大,这些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血糖波动。
6.运动因素:我们都知道,合理的运动可以调节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控制,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有些糖尿病患者缺乏或盲目加大运动量,反而会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7.睡眠因素:很多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导致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尤其是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
8.长期便秘:长期便秘会导致代谢紊乱,降糖药物吸收降低,而且很多患者由于便秘导致思想负担沉重、情绪恶化,睡眠差,这些都会导致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血糖难以控制。
9.感冒、感染等应激情况:糖尿病患者在感冒、感染、手术、外伤、劳累等应激状态下,会导致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升高。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影响血糖波动的原因,糖友不妨对照自身情况,找找血糖波动的原因,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