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链接一线临床需求和技术服务创新的枢纽。中国医生有着非常优良的传统,大医精诚的内涵也在时间浪潮中历久弥新。他们不应是困在论文、晋升等事务中的模糊面孔,而是修医术致精微、修医德怀仁心的时代英雄,也是医疗服务这一囊括了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复杂体系的中枢环节,更是围绕提升医疗质量和普惠性目标所构建的创新链条上的核心主体。经济观察报作为中国健康事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将持续为读者呈现致力于医疗创新的大医生和他们的故事。
这是本专栏的第五篇,主角是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眼底病首席专家魏文斌。
经济观察报记者瞿依贤每个礼拜的门诊日,魏文斌总是从早上八点看到下午两三点才离开诊室。作为首都医科医院眼底病首席专家,他的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多疑难杂症。
医院至今,魏文斌做了36年眼科医生,其中有32年专攻眼底病,他用“迷人”来形容自己的专业领域,原因在于眼睛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器官,但又是全身神经和血管的一部分,很多疾病都伴随着眼底病变,格外需要思考和判断。
从医以来,魏文斌完成了2万多例手术,复杂手术超过万例,医院眼科第一台直播手术。因为手术干净利落,年轻的时候人送外号“小魏飞刀”。成为学科带头人以后,诊治工作是他的日常。日常之外,魏文斌花时间做科普,还想要培养基层的眼科医生,帮助提高基层的眼科诊疗水平。
全国大约有名眼科医生,能看眼底病的医生不到1万人,能做眼底手术的医生不到千人,医生的匮乏在眼底病领域非常突出。魏文斌发起成立了“同仁眼科讲师团”,最近十年,讲师团每年到眼科资源匮乏的基层调研,当地缺什么,讲师团就专门培训什么,希望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很早我就到全国各地去义诊,后来发现义诊作用不大,看完患者你就走了,当地该什么水平还是什么水平。要想让当地医院一样的诊断、治疗,就必须把当地医生的水平提高。”魏文斌说,同仁眼科讲师团可以随时拉队伍,以后还会每年坚持做下去。
保眼手术
眼底,是跟眼前节相对应的概念。外部能看见的区域,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等都属于眼前节疾病。除此之外,眼球里面3/4的区域,都属于眼底,需要借助镜子才能看见。
眼底的结构比较复杂,它是脑组织的一部分,人体的血管也在眼底能够看得见,所以眼底被认为是眼科里面相对复杂的领域。眼底疾病也很多,最难的当属眼底肿瘤。
年,魏文斌赴医院进修。出国以后发现,国内外的眼底诊治水平差别太大了,在国内,眼部恶性肿瘤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无论瘤体大小,眼球摘除是国内唯一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而法国同行有一种治疗眼内肿瘤的先进“武器”——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器。把治疗器缝在患者的眼球壁上,正对着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定位准确,对周围眼球组织损伤小。
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魏文斌在录像中看到一位德国同行用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简称玻切)去除了肿瘤,保住眼球。其实,做玻切手术,魏文斌已经有足够的基本功。
医院一批老专家都对眼内肿瘤很感兴趣,病理科、影像学科的积累也为治疗眼内肿瘤打下了基础。魏文斌回国后就开启了眼内肿瘤保眼治疗的新路径——只摘除瘤体,同时修复眼球,为患者保住眼球、保存一定的视力。
这种手术需要切碎眼球、剥离肿瘤,再把肿瘤摘出来,缝合眼球,最后贴回视网膜修复眼内结构。葡萄膜包围了眼球后部,薄薄一层、血管和神经密布。
魏文斌至今记得第一台保眼摘瘤手术的紧张,还是患者鼓励他。对患者来说,最差的结果就是像之前的病友一样,保不住眼球,但是成功的裨益显而易见。
最后,手术成功了,魏文斌在全国眼底病会议中介绍了这台手术,在业界“一炮而红”。
从年第一台保眼的眼内肿瘤手术,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7年,用魏文斌的话说,国内眼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经和国外一样了,所有的方法也都齐备了。到年,魏文斌集结了眼科精锐力量,成立了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样就有了一批眼科医生可以专攻眼内肿瘤。
眼内肿瘤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现在,全国3/4的眼内黑色素瘤病例和1/3的视网膜医院的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诊断和治疗,魏文斌带着团队集中研究。
多年累积下来,医院黑色素瘤的保眼手术已经趋于世界领先水平,年3月,医院有多位接受保眼球治疗的患者在随访观察中。
现在魏文斌的眼内肿瘤团队有十几位医生,其中多数是他带出来的学生。他有个规矩,科室的病房和诊室都不许挂锦旗,怕患者看见效仿。
但有一面锦旗是例外。
年的一天,位黑色素瘤患者集体做了一面三米长的大锦旗送给魏文斌,上面写了一首诗,还有每一位患者的签名,其中有几位患者的肿瘤已经转移,生存期只有半年左右。他们都经历过魏文斌团队的保眼手术。
尽管开拓了一个眼科空白领域,魏文斌还对国外的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器念念不忘。为了帮助解决眼科“小肿瘤”的困境,他自掏腰包买回来三个敷贴器,不断研究、设计,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部放疗设备。
现在,这款产品处于研究者发起的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全国已经有五六个中心可以使用,基本实现了全国普及。
0.03
数十年的从医经历中,魏文斌眼中迷人的眼底世界,也有过不迷人的时候。
做眼底手术很复杂,比如做一台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手术要做四五个小时,“像绣花,也像在一个玻璃瓶内画画,特别精细”。
有一年生日,魏文斌一台手术做了一整天,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手术本身成功,但最后患者视力可能也恢复不了多少,魏文斌很沮丧——白内障手术10分钟、半小时就做完了,患者视力第二天就立竿见影恢复到0.5、0.8;眼底手术一做就七八个小时,但最后患者可能也只能看见影子在眼前晃悠。
一个学考古、研究明清瓷器的患者让魏文斌的困惑释然。
这个患者从小就有一只眼睛没长起来,另一只眼睛视力也很差。他每天拿放大镜看书、写书、研究瓷器,还带了不少徒弟。
但就这么一点点视力,有一天,患者的眼睛视网膜脱离了,在其他医生那做了第一次手术,没有成功。患者找到了魏文斌,魏文斌给他做了两次手术,视网膜终于复位,视力恢复到0.03。
眼科医生眼里,按1.0的视力标准,0.3的视力可以满足正常人的生活需求,0.3~0.05属于低视力,0.05以下属于盲人。
0.03的视力是什么概念?把眼睛凑到书本上,能看清字。因而,尽管视网膜手术成功了,魏文斌却一点也不高兴,觉得自己没发挥多大作用。但是这个患者拉着魏文斌真诚道谢,说“我又能工作了,我又能看字了,也可以继续带徒弟了”。
正常视力标准下,0.03是盲人,但就是这么微乎其微的视力,却确确实实改变了这个患者的人生,拿着放大镜,他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编写、出版书籍。
相似的患者故事还有很多。一个陕西的患者,50多岁,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经人推荐来看魏文斌的门诊。第一次门诊是家属牵着进诊室的,做手术以后视力恢复至0.2,等到复查,自己能走进诊室了,还给魏文斌带了自己绣的鞋垫。
魏文斌也终于释然,不是只有1.0的视力才叫光明,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0.03的视力代表着黑暗和光明的分界线,足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0.2、0.3的低视力,也可以帮助许多人独立生活。
同仁讲师团
在魏文斌眼里,科普是眼科医生一定要做的事情,因为很多疾病都是患者不懂而耽误、或者选了错误治疗方法。
比如,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在视网膜脱离之前往往会有突然出现的飞蚊症,视野里出现像水墨画一样的漂浮物,这时候已经是不好的信号。如果患者有意识,到医院查一下眼底,很可能就有视网膜裂孔,打个激光就好了。但是很多患者没有这些意识,等到医院,往往就需要做手术。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近年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