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个隐藏很深的疾病,即使已经患上糖尿病也不一定有明显的症状。而且,一旦医学上确诊为糖尿病,那么,胰岛功能就已经衰减了90%,只残存了10%左右的功能。所以,一旦胰岛功能受损,是很难逆转的,因此,一旦确诊糖尿病,病人可能一生都要与糖尿病为伴了。
糖尿病到底是个什么病?
在5月16日播出的《健康新时代》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维纲解释说: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欠缺,加上胰岛素不敏感,这两个因素导致以高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状态。
葡萄糖是供应全身细胞组织能量的一种物质,它在内分泌激素精密调控下维持在一个狭窄的正常范围,低了不能供能量,高了对身体又会有伤害。
在这个狭窄的正常范围内,升糖的因素特别多、比如应激状态、焦虑状态、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都是升糖因素。主要的降糖激素目前来看只有胰岛素一种。
严格意义上来讲胰岛系统是一个信号系统,分泌的多了,就告诉组织尽快把葡萄糖利用掉,分泌的少了。就会发出信号让升糖的因素多提供葡萄糖,来供应人体所需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与胰岛素分泌有关,那么:
胰岛功能是如何一步步受损的呢?
进餐以后消化系统会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并将葡萄糖输送至血液系统,葡萄糖进入血液之后就会刺激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就会将血液中有大量葡萄糖的好消息告诉细胞:“有很多葡萄糖,大家赶紧来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细胞又吸收了葡萄糖,因此,人体血液中就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葡萄糖水平,同时,胰岛素分泌也会相对稳定。
但是,当吃的太多,短时间内血液中的葡萄糖明显升高,胰岛素一看:“细胞这是要发达了”,于是加足马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出来,并告诉细胞:“好多葡萄糖,大家快来吸收呀!”可是细胞的“胃口”也是有限的,“吃饱喝足”之后,不再吸收葡萄糖了。
但是胰岛素不知道细胞不再需要葡萄糖了,兢兢业业的胰岛素,分泌出了更多的胰岛素,还在拼命的喊细胞快来吸收葡萄糖。可是细胞就是“听不见,也看不见”。
用专业词汇量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机体对胰岛素产生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和敏感性降低,既胰岛素抵抗。”
最终,胰岛素累趴下了,甚至怀疑“胰生”,这导致它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了,太过于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导致胰岛系统受损,一旦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后很难恢复。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细胞正常吸收,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引起了糖尿病。
身体内,围绕胰岛素发生的这些事
到底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影响呢?
糖尿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的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
当身体出现以上症状,其实血糖已经非常高了,空腹血糖基本上已经在10mmol/m以上,已经是明显的糖尿病状态了。
虽然糖尿病有典型症状,但是大部分糖尿病人群仍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会明显感觉有什么地方不舒服。时间长了,如果血糖一直偏高,而且不治疗,那么5年或者10年之后,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
其中就包括慢性并发症,比如脑梗、心梗、周围血管堵塞等,这些并发症可能还与其它功能因素有关。但是,微血管并发症,就与血糖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了,牵扯到身体内比较精密的器官,比如眼底、肾脏、神经系统等,比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眼前有阴影(玻璃球浑浊),视力减退(通过配眼镜也解决不了视力的问题)等;糖尿病肾病:出现泡沫尿、全身水肿、贫血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对称性疼痛(例如:双手、双脚同时痛),感觉异常(热、麻的感觉),感觉迟钝、感觉消失(失去感觉,麻木)等。出现并发症一定要及时调整
及时治疗
虽然糖尿病很难治愈,
但,并不是没有逆转机会!
糖尿病逆转,关键在于糖前期
很多人去做检查,发现血糖高了,先把自己吓一跳,以为得了糖尿病。
其实,血糖高不一定能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正常血糖到糖尿病之前还有一个糖前期的状态。
虽然糖尿病很难治愈,但是糖前期状态,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治疗,目前医学上是有证据证明,也有手段进行预防,不让糖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
如果,糖前期能够控制好,比如说在饮食、生活方式、药物的控制下,能够将血糖稳定的控制在6mmol/m一下,至少会减少一半得糖尿病的可能性。
而糖前期一般也会有一些症状显现,比如说,饭前出现心慌、抓狂的状况,如果出现这种状况,那就是在提示体内的糖代谢已经开始亮红灯了。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控制血糖不再升高:
首先,要定期测量与监测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水平大幅波动;其次,遵照医嘱,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第三、调整饮食,保持均衡、合理的膳食结构;第四、合理运动,特别是做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第五、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对血糖的影响;第六、也需要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给予广泛的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滋生不良情绪。第七、针对老年或者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进行远程看护,配合专业指导,更好的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当中。节目比文章精彩
知识还是专家的地道!
看《健康新时代》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每周日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