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基于遗传与环境的慢性代谢紊乱,可导致微血管、大血管等组织受损。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亿,即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可怕之处是它所带来的并发症,70%的糖尿病患者因其并发症而死亡。其中如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都因糖尿病对血管的损伤导致。
学会一招:自测血管堵没堵
平躺在床上,将下肢抬高70°~80°,持续1分钟后进行观察。正常肢体皮肤会保持淡红或稍稍发白,如果呈现苍白或蜡白色,表示动脉供血不足。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正常人的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如果恢复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可能是动脉供血障碍,医院进一步检查。高血糖对血管的五大危害
血管内脂质增多
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血管弹性变差
脂质增多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所在的部位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升高,增加破裂风险,引发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受损
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可维持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但高血糖状态下,人体会产生大量对血管有害的因子,可直接诱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构损害,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管血液变稠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
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血管变窄
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使其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
六步让血管强大起来
早上8:00,喝杯豆浆
豆浆富含身体不可或缺的植物蛋白、大豆异黄酮等。
大豆异黄酮有延缓衰老、应对更年期、预防动脉硬化、保护心脑的效果。
上午10:30,起身活动
久坐会减缓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一些物质消耗不掉,便会在血管壁沉积下来。10:30处于上午工作时间的中段,此时活动10分钟可以放松情绪、减轻久坐的影响。
中午12:00,摄入多彩蔬菜
不同颜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膳食纤维等,有利于抗氧化、排出肠道垃圾,保持血管弹性。
下午15:00,吃个苹果
苹果富含果胶,可减少肝脏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脂质沉积、维持血管弹性。
傍晚17:30,步行回家
运动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细胞,有助增加血管的粗度和弹性,使小血管的数量增加。
建议下班时间比较宽松时,可步行回家,增加锻炼量。
晚上19:00,喝碗杂粮粥
五谷杂粮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喝粥时,还可搭配卵磷脂,有调节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功能,但天然的卵磷脂容易被氧化破坏,因此推荐选择有抗氧化剂保护的优质卵磷脂,对保健血管效果更佳。
四招教你控制血糖
改善饮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做到每餐有谷类和蔬菜,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克;至少~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保证每天摄入~克新鲜水果。
尽量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避免体重超标。
监测血糖
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
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查出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规律服药
糖尿病治疗是终身管理,不能“见好就收”,即使血糖平稳也要遵医嘱服药,避免波动。适量运动
运动能增强心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每周运动3~5次,运动时间至少分钟。运动不宜过度剧烈,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中强度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参考资料:生命时报《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