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强对比色比“莫兰迪色系”更能促进新生儿视觉发育
刚出生的宝宝并不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眼睛的形态在胎儿时期形成,而眼睛的功能是在出生之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刺激逐渐发育完善起来的。新生儿刚出生时的视力只有光感,3个月时的视力约0.,1岁视力一般可达0.2,2岁视力一般可达0.4,3岁视力一般可达0.5以上,4岁视力一般可达0.6以上,5岁及以上的儿童视力才可达0.8以上。
现在很多玩具会做成低对比度“莫兰迪色系”,看起来很高级,其实并不利于孩子视觉发展。一些宝妈会给刚出生的孩子们看简单的黑白图册,这是可以的。黑白等对比度强的色彩容易引起新生儿的视觉兴奋,促进视觉发育。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影响视力的问题有屈光不正,如远视、近视、散光,弱视、斜视等。年龄越小,视觉的可塑性越强。对孩子视力损伤较重的是一些先天性、致盲性的疾病,比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婴儿在新生儿期,应接受新生儿常规眼病筛查,早产儿要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此后,在第3个月、6个月、8个月、一岁、一岁半、两岁、两岁半、三岁、四岁、五岁、六岁时分别进行一次视力筛查。
斜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到了1%左右,3~5岁的儿童斜视的患病率可能还更高,有统计大概在3%。斜视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管制异常、眼部生长发育异常、屈光发育异常、遗传因素、外伤等都有关系,需要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通过光学治疗、手术治疗或是两者联合治疗来帮助患儿恢复正常。
除了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之外,家长还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用眼表现,当出现比如玩具拿得特别近,稍放远些就会哭闹不休;常常眯眼、歪头看人或事物;在陌生环境中反应慢等情况时,就要保持警惕,尽快带孩子到眼科就诊。
使用大屏、小屏、投影屏都
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保证每天两小时以上接触自然光的时间、充足的睡眠、控制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等等都是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有效措施。
很多家长纠结给孩子用什么样的屏幕更护眼,把小屏换成大屏,把大屏换成投影屏,甚至去买所谓的护眼平板。其实在眼科医生看来,电子屏对孩子眼睛的影响,与电子屏的光线强度、光谱组成都有关系。如何去使用电子产品,比挑选屏幕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屏的习惯。
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不接触电子屏幕,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累计使用屏幕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年龄越小,时间越少。对于青少年的健康用眼,还提倡“护眼法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需要休息20秒,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草地、绿树或其他物体眺望。它可以帮助睫状肌放松,解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给眼部带来的影响,是目前最有效、最容易做的保护眼睛的方式。
在使用习惯上,如果家中使用投影,孩子最好距离投影有3米的距离;如果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孩子与产品的距离,应当是屏幕对角线的四倍;使用电脑,强调使用距离要超过50厘米。
这些护眼习惯与参数,成人也同样需要注意。
近视没有“神药”一旦近视要“带足”度数
“假性近视会自己好的,别急着戴眼镜”“等真性近视了再去验光”……日常生活中,很多八零、九零后家长还会记得“假性近视”的概念,孩子看不清,有没有可能是假性近视呢?如果度数很浅,是不是有可能被纠正而不用配镜呢?
通俗来说,当孩子近距离用眼过多,睫状肌痉挛、调节过度时,验光检查出来存在一定度数,但是使用散瞳药物后度数消失了,这就是假性近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需要散瞳来验光的原因。假性近视确实可以通过注意用眼习惯、使用药物等方式治疗好转,但这个阶段其实还是很短的,假性近视切不可自行随意评估,一定需要经过医生的准确判断。
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的苗头,首先需医院进行医学检查,判断是否已经真的出现了近视。一般来说,近视超过度的时候就需要予以配镜,如果孩子近视没有度,但存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也要考虑配镜。这是因为如果总是视物模糊,孩子为了看清楚一些,会不自觉地采取很多不正确的方法,比如眯眼睛、歪头等等,更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使得近视度数进一步增加,进入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担心戴上眼镜就拿不下来了,千方百计想要避免配镜,甚至轻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矫正视力的方法,眼科专家们也要劝说大家放下对“不配镜”的执念。近视不能自愈,一旦发生不可逆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都被证实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发生发展,但没有治疗近视的“神药”。即便是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也只有50%-60%的有效率。一旦发生近视,第一步应当是矫正,即配镜,而且必须把度数“带足”,在此基础上去改变孩子用眼习惯,再加上一些药物治疗,控制近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