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归于胎黄病类,临床
TUhjnbcbe - 2024/2/16 16:58:00

导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与传统医学“*疸”“胎疸”“胎*”的证候即身*、面目及小便*相符,故归于“胎*”病类。现代医学认为胆红素是血红素的降解产物,骨髓胆红素、肝脏胆红素、血红蛋白是其主要生成来源。

01多种生理因素导致新生儿生成胆红素较多,排泄较少,导致机体损害

1、胆红素代谢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从宫内相对低氧环境转换到大气相对高氧浓度下(氧合的来源从胎盘循环变为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体内血氧浓度升高,红细胞破坏增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更短以及来自肝脏和其他组织的旁路胆红素增多等以上原因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较成人生成来源更多。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分为肝内摄取、结合、转化以及排泄。

肝细胞内的OATP摄取胆红素并进入肝细胞,胆红素结合Y、Z蛋白,再由肝酶(UGT、UGT1A1)催化后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生成后随胆汁转运到肠道,到达肠道后又分为两种排泄方式。第一种是结合胆红素被回肠末端以及结肠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脱酸基后重新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再经肠粘膜重吸收回到肝脏。

第二种,肠道内细菌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胆红素原(粪胆红素原、尿胆红素原等),粪便可带走多数胆红素原(约80%),少数由肠粘膜重吸收回到肝脏,与第一种方式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重新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往复循环,此即肠肝循环。然而,因新生儿肝脏未发育成熟,肝酶较少(UGT1A1较少不足清除大量胆红素)。

肝脏摄取、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低下(Y、Z蛋白含量低),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浓度较高,重新生成及重吸收入肝脏的未结合胆红素也增多,加之新生儿由于无菌肠道致使随粪便排泄的粪胆红素原减少,综合多种生理因素导致新生儿生成胆红素较多,排泄较少,易出现体内胆红素过多。

2、胆红素的损害及保护

当任何原因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使肝细胞摄取、转化胆红素能力低下,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减少或结合能力下降,胆红素排泄障碍等情况时,都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加之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且易受损。

当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一定范围(≥20mg/dl),当血清蛋白结合能力饱和时,胆红素会急剧上升并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因游离胆红素穿过血脑屏障后会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崩解细胞膜脂质成分、释放线粒体凋亡因子、降低Na+、K+、ATP酶活性等机制导致神经元凋亡。

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即胆红素脑病但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一定的胆红素水平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并使一些自由基相关疾病预后得到改善。与健康新生儿相比,患有氧自由基相关疾病(如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更低。

研究发现接受光疗后的患儿,其总氧化剂状态、脂质过氧化氢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数水平显着升高,即光疗本身或降低血清胆红素均对氧化剂/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使婴儿面临潜在的氧化应激。

与正常患儿相比,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Ⅲ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级脑室内出血,严重的真菌感染和严重败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有趣的是,曾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后期的哮喘的发病率较低。这些临床发现表明,一定的胆红素水平可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并改善自由基相关疾病的预后。

胆红素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不利终产物。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可提高抗氧化状态,免疫反应和代谢功能,对人体具有多种有益作用。基于胆红素的神经损害及抗氧化保护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斟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疗方案,使患儿的胆红素水平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3、病因及早期筛查

由前所述,任何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如生成增多、转化及结合不足、排泄异常)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儿体内胆红素超过正常生理值,继而表现为皮肤、巩膜*染的一类疾病,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该病可分为新生儿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病因可分为两方面:肝内疾病,包括Alagille综合征、乙肝病*感染、先天性感染(风疹病*、巨细胞病*、单纯疱疹病*、弓形虫);肝外疾病,包括胆道闭锁(外科急症)、粘液栓塞、胆总管囊肿、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

临床上,就胎龄大于35周的新生儿而言,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mg/dL时就可以诊断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大于25mg/dL可诊断为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大于30mg/dL即为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当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达到重度胆红素血症时,就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故临床上早期预测是十分必要的。

02深入了解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光疗操作简单、疗效突出、治疗较安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胆红素水平的方法主要有:血清总胆红素、经皮胆红素、呼出气一氧化碳(ETCOc)含量的测定。理论上经皮胆红素于血清总胆红素值应一致,但由于患儿光疗或皮肤色素等原因,经皮胆红素一般较血清总胆红素低。

多项研究表明,较低水平的经皮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具有线性相关性,较高水平的经皮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具有线性相关性,因此经皮胆红素的水平基本可以反应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因临床设备限制,较少使用ETCOc,其原理是测定呼出气体中CO的含量。

因CO是血红素代谢的中间产物,CO的含量可以反应出胆红素生成的速度,有助于预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溶血的可能。当患儿达到光疗干预标准时,即可予蓝光照射治疗。因光疗操作简单、疗效突出、治疗安全,现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随着临床应用光疗越来越广泛。

基础研究越发深入,光疗不良反应及远期影响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光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体温波动,且长时间持续性光疗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氧化损伤增加、增加患儿哭闹、早产儿低钙血症、DNA损伤、皮肤损伤等。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苯巴比妥、益生菌。

静脉注射白蛋白适用于接近但未达到换血指征的患儿,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患儿有无过敏表现、皮肤有无青铜改变等情况;丙种球蛋白可封闭网状内皮细胞受体,减少胆红素的释放,适用于在换血疗法阈值的2~3mg/dL(34~51μmol/L)之内的血型不合性溶血的患儿。

结语:若患儿胆红素水平严重升高,达到换血标准或已经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时,应立即予以换血治疗。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增加酶活性,适用于有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患儿;益生菌可通过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排泄,同时益生菌体内代谢过程可生成维生素K1和B族维生素,兼补充核*素及预防出血。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归于胎黄病类,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