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IPO沸点首日破发股价深跌1212,
TUhjnbcbe - 2023/8/1 22:1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http://m.39.net/pf/bdfyy/

AI医学影像作为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吸引了很多目光。自年AI医疗概念在中国萌芽后,行业迎来了AI医疗企业的第一波“上市潮”。包括鹰瞳科技、科亚医疗、推想医疗和数坤科技在内的四家企业,均于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而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瞳科技”)则抢先一步,成为“AI医疗第一股”。

鹰瞳科技于今日上市,拟募资18.1亿港元,实际募资16.72亿港元,由中信证券、瑞银集团联席保荐。上市当天,鹰瞳科技开盘即破发,股价一度深跌12.12%,随后跌幅收窄,截至发稿,鹰瞳科技报69.75港元/股,跌幅7.12%,总市值72.2亿港元。

科技快速发展,AI商业化落地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华安证券分析认为,今明两年或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密集上市期。但就鹰瞳科技而言,尽管已顺利上市,但其自身“造血”能力差短期难以盈利的风险仍不可避免,强敌环伺研发投入逐年递减,想要获得医生、患者及市场的认可仍需时间。

“造血”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递减,鹰瞳科技能否兑现“50年”诺言?

鹰瞳科技成立于年,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

据招股书披露,至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营业收入为.5万元、.2万元、.7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万元、-.4万元、-.7万元。同时,鹰瞳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预计年将产生更多的净亏损,主要归因于大量的经营开支,包括员工数量增加、研发活动扩展、支持商业化计划及一次性开支带来的研发开支、销售开支及行*开支。

但财经网发现,至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万元、.9万元、.5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88.8%、48.5%。在亏损收窄的情况下,鹰瞳科技的研发投入力度正在逐年降低。

图片来源:中泰证券研报

据招股书披露,鹰瞳科技目前的研发团队共有88人,并有多款在研产品,除了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1.0自年开始投产外,其余产品均尚处研发阶段。其中仅其核心产品版本Airdoc-AIFUNDU便有可覆盖更多慢性疾病的2.0和3.0两个版本正在研发,此外还有七种针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痴呆症等其它病症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以及两款自研的视网膜影像识别用眼底相机都处于研发流程。

图片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鹰瞳科技在中国拥有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包括中国的34项获授专利及项专利申请,以及6项已发布PCT申请,其中22项专利及专利申请以及2项已发布PCT申请均与核心产品有关。此外,在《柳叶刀》、《英国眼科学杂志》、《英国皮肤病学杂志》等权威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以及MICCAI等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鹰瞳科技还发表了逾20篇论文。

但实际上,从鹰瞳科技对这些学术和技术的应用上看来,目前投产的仅Airdoc-AIFUNDUS1.0版本一款产品,且自Q1开始产生收入,截至二季度末共产生.3万元的收益,仅占比7.1%。Airdoc-AIFUNDUS1.0版本当下仅适应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种慢性疾病,按目前的技术仅能对病变部位进行识别并提供诊断提示,无法作为确诊的标准和后续治疗的主要参考。另外,由于眼底影像分析并未被纳入医保范畴,参照此前Airdoc-AIFUNDUS1.0版医院单次眼底影像分析的价格为元、元,患者在需要做一次人工医疗影像的基础上再负担额外支出,接受度有待商榷。

此外,鹰瞳科技还自建了全面视网膜影像数据库,囊括了万张完整的真实世界用户视网膜影响和相对应的多模态数据。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已于9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要求企业需按照规定储存,管理相关数据,并严格按后续制定的《数据跨境转移办法》向境外提供相关数据。鹰瞳科技当前所建的数据库,未来也面临一定的监管风险。

眼底是唯一能直接无创观测血管和神经的组织,通过眼底检测能够反映的疾病有多种,常见病有多种。但目前鹰瞳科技的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1.0版本仅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版本和3.0版本也仅可拓展至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等更广范围的适应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未来鹰瞳科技在产品研发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AI视网膜识别赛道无疑是明然的,除鹰瞳科技外,这一赛道还吸引了腾讯、百度、谷歌IBM等强势互联网大厂入局,竞争日益激烈。对于身处这一赛道的鹰瞳科技而言,其目前所积累的万数据库以及逐年递减的千万级研发投入并没有明显优势。

图片来源:招股书

鹰瞳科技的创始人张大磊曾多次公开表示,通过视网膜影像监测血管和神经问题,至少需要50年的长跑。鹰瞳科技目前已在这条赛道上跑了6年,在行业内刚站住脚,其研发投入便已开始下滑。对于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言,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强大的技术背景,否则,如何撑过“50年”?

年内港股已有18只医药股破发,鹰瞳科技首日深跌12.12%难抵“破发魔咒”

全球AI医疗处于高速成长期。相对于制造业、通信传媒、教育、零售等人工智能应用,AI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以及多元化的需求,但目前国内AI医疗总体行业渗透率较低,相对美国AI医院收入的比例为5%而言,中国仅有0.5%,长期存十倍的潜在增长空间。

不过近年来我国AI医疗发展迅速,并吸引了大批资金进入。自年AI应用于基金检测序列以来,AI医疗的商业化模式逐步形成。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年AI医疗市场规模增速.7%,总融资71笔,融资总规模达30.5亿元。年后,AI医疗以40%-60%的增速快速发展。年中国AI医疗总融资金额达到39.8亿元,B轮之前的投资额占70.6%,其中AI辅助检查是仅次于AI新药研发的第二大赛道。

图片来源:安信证券研报

AI医学影像则是目前AI医疗商业化落地最有前景的赛道之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AI医学影像市场预计将由年的3亿元增至年的亿元,其中AI视网膜识别行业规模在年预计将达到亿元。

AI医学影像是指借助AI技术,达到对医学影像病灶的智能识别和勾画,主要用于协助医生进行疾病监测及诊断以及健康风险评估。国内目前已批准上市的AI医学影像产品超过15款,多以心脏病、眼科、神经系统、骨骼为业务方向。其中包括鹰瞳科技的糖网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推想科技的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数坤科技的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等。

图片来源:BoomHealth

除鹰瞳科技外,科亚医疗、推想医疗和数坤科技也于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科亚医疗年3月递表,鹰瞳科技6月递表,推想医疗和数坤科技分别于8月和9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若仅从递表时间上看来,科亚医疗似乎更有希望成为“AI医疗第一股”,但由于其招股书超出6个月“失效”,而被鹰瞳科技抢了先。

从财务面上来看,上述四家“AI医疗”企业在其披露的报告期内均亏损。Wind数据显示,和年两年,鹰瞳科技营收.7万元,净亏损1.67亿元;科亚医疗两年营收.60万元,净亏损5.35亿元;推想医疗两年营收.70亿元,净亏损9.95亿元;数坤科技两年营收.5万元,净亏损2.20亿元。截至年末,鹰瞳科技、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61.01%、70.52%、81.78%、83.47%,员工规模分别有人、人、人、人。据wind数据披露,最近一年四家企业营收增长率分别为56.74%、-39.25%、.00%、.84%。

中泰证券在对鹰瞳科技做新股报告时,从综合公司成长性、估值水平、市场稀缺性、保荐人往绩、市场氛围等综合给予鹰瞳科技64分的评价(分为满分)。

据中泰证券研报,由于鹰瞳科技属于AI视网膜影像识别概念股,目前暂无合适可选标的进行比较,故而选取年以来港股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首日表现作为参考。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年内港股共有28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除今日上市的鹰瞳科技和三叶草生物外,另有26只生物医药股,在其中有9只上市首日破发,截至11月5日午间收盘,已有18只生物医药股跌破发行价。

鹰瞳科技也同样难免首日破发的命运。11月5日鹰瞳科技上市当天,开盘价为67.7港元,较发行价75.1港元下跌11%,股价一度深跌12.12%,随后跌幅收窄,但依然维持破发状态。截至发稿,鹰瞳科技报69.75港元/股,跌幅7.12%,总市值72.2亿港元。

图片来源:wind

1
查看完整版本: IPO沸点首日破发股价深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