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逆转命中注定的黑暗上海市一医院开启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文汇报」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视力一点点被侵蚀,周遭一点点变黑暗,直至再也没有一丝光亮透过眼膜,这样的人生,你能接受吗?

11岁的小易(化名)来自河南郑州。夜盲、低视力、眼球震颤、视野窄……从出生开始,一种名为先天性黑矇(LCA)的罕见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便困扰着她。更可怕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仅有的0.1视力,也在被慢慢夺走。

重获光明的希望出现在年。去年6月,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启动中国首项针对LCA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9月,首批6位入组患者全部完成手术,小易是其中唯一一名未成年患者。

3个月后,入组患者的随访数据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眼疾中的“不治之症”可治了,这支上海眼科基因治疗研究团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基因治疗遗传性眼病的时代或将就此开启。

十几盏台灯“照亮”11岁女孩的日常生活

门诊上,记者见到了小易和她的父亲。活泼、开朗,又有些话痨,若不细看她的眼睛,很难想象,这个11岁小女孩已被病痛折磨近10年。

小易1岁时,父亲杨先生发现孩子有些不同,一到晚上便会大声哭闹,分不清人也看不清路,时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时,这名年轻的父亲不知道,困扰女儿的“罪魁祸首”,便是LCA。

作为一类发生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大多数LCA患者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开始出现严重视力障碍。由于发病率极低,样本数量少,很多医生对LCA不甚了解。

多年来,辗转全国各地奔波就医,跑遍国内最好的眼科,杨先生的希望一次次被浇灭。而随着年龄增长,小易病情开始加重,暗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家里备了十几盏台灯,吃饭看不清盘中的菜,放一盏照明;写作业看不清字,加两盏补光;连考试成绩都得取决于天气,只有阳光晴朗时,试卷看得清楚,考分才能高一些。懂事的小易极少向父亲倾诉苦闷,只敢偷偷在日记中吐露心声,“我长这么大,从没见过星星,没有晚上独自出过门,连天上飞过的飞机,也只能听到声音,看不见样子……我最怕在学校里测视力,同学们都会笑话我。”

这是一个相对沉默的群体,但绝非少数,在我国约有数万名LCA患者。病程进展到最后,等待他们的大多是失明。“医生,我什么时候瞎?”医院眼科中心遗传病医生陈洁琼告诉记者,门诊上总能听到患者失去一切希望后的灵*发问。每当这时,她总会心头一酸,“遗传性眼病是一大类疾病,已知相关致病基因近种,但现代医学能解释的仅占60-80%,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明确诊断和遗传咨询,尚无有效治疗。”

无药可治,“小易”们无疑被判了“死刑”。

总有人要跨出第一步,失败也能得到一份有用数据

年,转机出现了。一款名为Luxturna的眼科基因治疗产品在海外上市,能够治疗患有LCA的儿童和成人患者,疗效甚佳但治疗费用高达85万美元。

“这价格真是想也不敢想。”高昂治疗费成了横亘在绝大部分家庭面前的天堑,杨先生不知道的是,远在上海的一支研究团队,也正发力这一新赛道。

“基因治疗,这是撬动遗传性眼病‘绝对盲’的契机!”彼时,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孙晓东教授组建了一支遗传性眼病诊疗联合攻关团队,涉及临床、基础研发、转化等,向基于RPE65基因病变的“2型先天性黑矇”基因治疗研究发起全力攻关。

▲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孙晓东和小易。

据悉,基因增补治疗选用特定AAV腺相关病*,可以靶向识别RPE细胞,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RPE细胞中,可持续表达。项目终于在年与朗信生物合作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室及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开始招募临床试验志愿者。

得知消息,杨先生第一时间报名了,“如果孩子视力能提高一点,那是我们的幸运。即使视力不能提高,哪怕只能证明药物是安全的,我们也愿意一试,为未来其他患者提供帮助。”

“每一位入组患者都怀揣着对医生极大的信任。”医院眼科中心李彤博士很感动,第一位入组者甚至表示,即使失败了她也接受,“她说,‘总有人要跨出第一步,得到一份有用的数据报告便是值得’。”

这是一个医患双向奔赴光明的故事,彼此共同的对手便是LCA。孙晓东介绍,为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研究团队共制定几十条细则,反复演练每个步骤,将每一条项目完成时间精确到15分钟,以防任何可能的意外。厚厚的一沓预案,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临床研究的审慎。

年9月16日,医院眼科中心王泓主任医师在高倍显微镜下为小易的右眼进行了中国第一例LCA未成年人基因治疗手术。术后情况到底如何,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着术后揭开蒙眼纱布的那一刻。

勇作拓荒者,为更多人守住“光明”

出院那天,小易和爸爸到家时天已全黑。陈洁琼收到了杨先生发来的一条视频:夜晚的停车场,小易独自在路灯下走着,时不时踩着爸爸的影子。看到这一幕,她很感动,孩子能稳稳地走夜路了,无数日夜的辛劳在看到这个视频后化为了泡影。

12月16日,接受注射后的3个月,记者再次在医院见到了小易和她的父亲。这一次,父女俩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少,孩子更活泼了。

“我现在隔着很远也能看见这么大的字啦!”小易一边笑着,一边对记者举起了小拳头。王泓解释,基因药物的特点是“理论上一次注射,可以实现长期表达”,药物会持续诱导RPE细胞表达出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复查结果显示,小易接受注射的右眼情况稳定,视力正持续恢复,团队也将持续评估观察,寻找合适的时机,治疗左眼。

据悉,此次入组的6名患者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们的夜晚不再是一片漆黑。

“第一款LCA基因治疗药物的成功研发,不仅有望使LCA患者摆脱失明,同时也意味着该药物研发生产体系得到了临床验证。在许迅教授领导下,市一眼科完成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直接推动中国首个大分子1类新药康柏西普上市,到全球知识产权的新药IBI的临床试验,到今天的基因治疗。我们搭建的临床研究体系,成功打通了研发-生产-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产业闭环。”孙晓东说。

目前,我国尚未有国产或进口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眼下,孙晓东团队将持续发力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截至发稿,记者获悉,市一眼科团队已成功实现中国第一例湿性老年性*斑变性的基因治疗,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目前尚在观察,等待后期更多的有效性数据。

这群上海医生勇作拓荒者,只为更多人守住“光明”。

作者:*琰

编辑:*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