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师科普一文带你全面认识糖尿病肾病 [复制链接]

1#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受累率分别为30%和20%。

本文来自驭唐研究院执业医师团队

李昱

标签:执业医师、健康管理师

据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统计:DKD占慢性肾衰竭(CRF)病因的30%—50%,是单个疾病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而我国上海相关统计结果为大约10%,但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DKD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病因。

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病机制

高血糖及相关的糖代谢紊乱

高浓度的血糖作用于肾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形态改变,基底膜增厚和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反应性下降。

同时,血液中过量的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生成很难被代谢的山梨醇,山梨醇滞留细胞内导致细胞内处于高渗状态,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改变

糖尿病一旦起病,由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就会出现三高:高血压、高灌注、高滤过。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据相关实验表明至少部分与高血糖有关。

遗传和环境因素

DKD的发病与家庭遗传因素有关,呈现家族性的特点,双胞胎同时患DKD的概率就明显高于其中单独一个患DKD的概率。环境或后天因素就包括:男性、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会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与病理过程,Mogensen分期法将DKD分为5期(Ⅰ期~Ⅴ期)。从Ⅰ期肾脏无病理组织学改变到Ⅳ期出现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改变,到最后Ⅴ期出现肾衰竭,在此过程中病情由轻到重,从病情可逆转到不可逆转,呈逐渐恶化趋势。

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和鉴别

根据美国肾脏病与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导指南,当出现以下任何一个症状时则应考虑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

·大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微量白蛋白尿;

·病程在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DKD)的预防

DKD预防的核心是在早起便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同时纠正其它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DKD发生、延缓DKD进展最重要的方法。

·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指标——1型糖尿病肾病:低于正常高限以上的两个百分点以内;2型糖尿病肾病: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可选用双胍类、α葡萄糖疳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如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肾功能明确损害,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降低血压、控制肾小球内高压

DKD出现高血压时,应予积极控制以达标:①不伴蛋白尿者,血压</85mmHg;②伴蛋白尿者,血压</75mmHg。其中,降压药物首选ACEI和ARB。

在单用上述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压者,可加用其它降压药,主要是钙通道阻滞剂。因利尿剂和β-R阻滞剂不利于控制血糖,只有在特殊情况时应用。

限制饮食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较为合适,以优质蛋白质为主。限制饮食中蛋白质摄入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和血流量,延缓DKD进展。

除了以上的预防方法,还得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的控制,如:同步治疗高脂血症等。

肾衰竭期DKD的治疗

由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多见,尿*症症状出现较早,故应适当提早开始透析治疗。

一般内生肌酐清除率在15—20ml/min时,就应及时透析治疗。伴有胃肠道症状、高血压、心力衰竭不易控制者可提前开始透析。具体视个体身体状况来确定选择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糖尿病肾病(DKD)的预后

DKD预后不良,一旦病理上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增殖或临床上出现蛋白尿,则病情将呈现缓慢进行性的恶化,直至肾衰竭。因此,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是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内科学》8年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