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的眼睛像桔子一样毫无表情,有的人的眼睛像一口可以使你掉进去的井。
——爱默生
引
但他坚持要表达谢意。我就建议他:“你把钱送到院办,我们给你成立一个小小的基金,以后可以用在像你这样的孩子身上。”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多非早产新生儿也会发生眼病。调查显示,大概21%的正常新生儿会罹患眼病,很大比例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眼底出血,大部分眼底出血程度轻,会自行吸收,严重的可能会遗留视力损害。
她说:“我的女儿已经八岁了,我还没有给她剪过一次指甲。”
——《指尖上的光明》
有感动,有遗憾,但我很知足
从医生涯至今,和无数的患者、家属打过交道,经手治疗的患者不计其数,这其中有感动,有遗憾,但坚持到现在,看到眼底病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患者经过治疗摆脱了失明的命运,我很知足。
体谅带来感动,信任激励付出
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是我在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情况。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糖尿病眼病的预防,但是,由于起病比较隐匿,一般要经过十几年才会出现视力下降,再加上中国老百姓比较能“忍”,通常要到视力已经非常差了才来就医,因此,当他们来看病的时候,往往双眼病变都已经很严重了。
我常常问病人:“你视力不好有多长时间了?”
“就最近这段时间。”
“你不能一个人上街买菜有多长时间了?”
“那可能有两三年了。”
“你什么时候不能看报纸了?”
“那可能很久了……”
就这样,病人对视力的要求越降越低,看病越来越迟。
这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1型糖尿病并发眼底病变患者。她一直不知道糖尿病会影响自己的眼睛,直到有一天,她的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当时诊断是眼底出血,医院做了玻璃体手术,还算顺利。但后来诱发了青光眼,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经过大半年治疗,这只眼睛就逐渐没有光感了。
在执着地治疗这只眼睛的过程中,她的另一只眼睛情况也在恶化,但她并没有留意,也没有接受相关治疗。等到这只眼睛失明的时候,另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
我记得是她妈妈带她过来的。我给她做了检查,手术过的那只眼睛完全没有光感,另一只眼睛仅有微弱的光感,而且视网膜受到牵拉完全脱离,情况非常糟糕。
我对她妈妈说:“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现在太迟了。”
她妈妈恳求道:“无论如何请您试一试,我女儿还这么年轻。”
“可是你们留给我治疗的机会也太小了啊。”我说的完全是实话。
这么严重的病情,挽回视力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对于农村家庭,玻璃体手术费用不菲。虽然我也觉得这个女孩还年轻,美好生活才刚开始,如果从此失明让人无法接受。
当我瞥见她茫然地看着前方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对我一副充满信任和期待的样子,我动摇了。我仔细评估了手术风险,又跟患者和家属详谈了一次,他们的决心和坚持促使我最后还是决定给她“试一试”。
术中,我发现她的眼底到处都是新生血管增殖膜,全部粘在一起。当我用了两个多小时,小心翼翼地把增殖膜剥除干净,再把视网膜“摊”平的时候,发现竟然只有*斑下方的一根大血管还是红色的(意味着存在血供),我的心立马就“揪”了起来。
一根血管,对*斑区视网膜的营养肯定跟不上,术后视力的恢复恐怕是凶多吉少。手术下来,我把对预后的判断告诉了焦急等待的家属,他们虽然难掩失望之情,但对我还是非常体谅,还硬要将自家地里种的地瓜送给我表示感谢。
我跟他们说:“孩子看病要花很多钱,这些地瓜留着卖吧。”
但他们还是坚持留下来,说只是心意。
每次来复查,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总是微笑着说“好多了……”。
后来,她说能够看到我穿的鞋子了,再后来能够在家里自己烧饭了,再再后来说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