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元素智能2版1修补充章节框架 [复制链接]

1#

版修改动:

l将元素语法纳入元素智能,因为内容连续,故作为一个整体较好。元素智能打造成更为完整、系统、全面、适用性更强的无敌理论。计划中的知识系统,社会系统,也都同样纳入元素智能。展开详述,或作为元素智能的分支。

l照应上面规划,重新分章,第一章讲基本原理,两构成三维度4变化。二章,视觉。三章运动。4章思维。

l组特征,应强调其信息性,而样则强调特定的记忆,多样可有相同的组特征。先这样设定,后续再在文中统一。

概述

用相互接合的元和素(形象圆圈和箭头)解释人脑、意识、记忆,这个理论叫做元素智能。

记忆由元和素构成。元能记忆色彩,素能记忆元间的时长时序、空间距离、色差、分布等关系。

元和素相互接合构成的记忆有形态、好坏、活性方面的性质。

记忆有感知、回忆、想象、运动4种变化形式。

记忆有视听嗅味触体力内八类。

一、记忆的三维(形态、活性、主观值)

.元和素、真值与表值

神经元如何记录时间、空间、色彩等信息?

如图,视网膜上有感光单元。各感光单元接收一定色彩的混光,转化为信号,信号激发神经元。被激发的神经元有一部分记录该混光的色彩,这一部分称为元,在图中用实心圆表示。

如图、,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连接也被激发,形成素,每一个素独立记录元间的时间关系、空间距离、色彩关系或其他关系,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如图,黑色箭头为基素,记录了所连两元的色彩关系,还记录了两元是相同或毗邻的感应单元在临近时间激发的元。

大量的元和素各自具有一个参数值以记录信息,可以用一个对应的数字来表示,这个数字就称为元或素的真值。

元和素记录一定的信息,真值也是确定的,所以,又可以用所记录的信息表述真值,称为表值。如图、:一个元有一定的真值记录了nm的红色,它的表值为nm;一个空间素具有一定的真值记录了一个步的距离,它的表值为步;一个时间素具有一定的真值记录秒的时长,它的表值为秒。

.排系

大量的元和素各自记录信息,如何有条不紊地关联在一起?

如图:每个素有个接点,分别为初接点、末接点在素的两端,靠近末接点处有一中接点。这些接点与该素的真值、表值无关,而是用于与其他元和素建立连接。直接的连接类型有种,特定的连接关系又称为排系。

l一素的两端与两元相接。这样的素称为直连素,有基素、质素、空间素、时间素4种,在图中分别用黑色、蓝色、绿色、红色箭头表示。描述为:直连素初排系一元、终排系另一元。简化描述为:直连素连接两元;两元连接以直连素。

l一素的两端与两素的中接点相触,这样的素称为结构素,在图中用橙色箭头表示。可描述为结构素初排系一素、终排系另一素;简化描述为结构素连接两素、两素连接以结构素。

l两素连接同一元或同一中接点,可描述为两素衔接排系;或两素衔接。

l在初排系、末排系、衔接的基础上,元和素又有间接的多类连接关系,排系类型也多样。

所连的两素有多种类型,结构素也有多种类型。如连接两个基素的称为基比素;连接两个质素的为质比素;连接两个空间素的为空比素;连接两个时间素的为时比素。

.素的定量与律

距离长短、明暗关系、时间长短如何得出?如何记录?相同的本质是什么?

基素很短只能连接邻近的元,是相同或毗邻的感应单元在一定时限内激发的元,记录所连元有单位空间、时间距离。

空间素只能连接一定时限内激发的元,记录了所连两元有单位时间距离。空间素的真值基于所连两元间的最小基素跨度定量,以最小基素跨度作为一个空间素的表值,单位为步,记录所连两元的空间距离。

图4

l如上图,设定,这些元形成于一个单位时间内,空间素a、b、c分别连接A和B;B和C;C和A

l则,a、b、c表值分别为9步、5步、7步,A、B、C相互有距离,三者又有空间分布关系

时间素的真值基于所连两元间的基素和空间素最小跨度定量,记录两元发生的先后与时间间隔,其表值为两元的发生时间间隔,单位为秒或单位时间。

图5

l如上图,设定,随时间流逝,新的元不断发生,并临近连接以基素。如,A和F同时形成、E和J同时形成。

l连接A-E的时间素表值为4时间单位,记录E的发生晚了A4个单位时间

l连接F-J的时间素表值为4时间单位,记录J的发生晚了F4个单位时间

基素、质素、结构素统称为律素。律素的真值x,由末排系、初排系的两元或两素的真值y,z决定,x=f(y,z)。

图6

ly、z等值时,x=0

ly比z大的越多,x越小于0

lz比y大的越多,x越大于0

律素所连两元或两素真值相同时,律素的真值为0。0值的律素称为律;0值的基素称为基律;0值的质素称为质律;以此类推。

律,在图中用双虚线表示,如下图所示:双虚线看起来,像是大量的等号,正好对应了双虚线所连两个对象等值。

连接同一元或同一素的多律可以紧密衔接在一起。多律相互紧密衔接,可看做是一律,好比多条绳子系到一起,成了一个绳子;多条导线接到一起成了一个导线。如下图7中:

图7

la-l相互紧密衔接,t-w相互紧密衔接,记录了A-H等值、I-L等值,分别连接以律,以识别相同的色彩。

lq-s相互紧密衔接,记录了m、n、o、p等值并连接该律,如此识别一些元和另一些元有相同的色彩关系。

4.元和素的特征

视觉、听觉、嗅觉等如何实现区分?

如图8,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了这些元各具表值记录色彩。相邻的两元连接以基素(-6);连接同一元的两基素可连接以基比素(7、8、、、7)。两个基比素(7、8)初排系两个基律(、6),终排系同一基素5,这两个基比素(7、8)等值、衔接,并连接以律9。这个律与他间接连接的两个基律(、6),又连接以律(0、),这两个律0、又与基比律(、)衔接,如图这些橙色虚线0-8相互衔接到一起,称为分类律。这个分类律间接连接了所有的视觉的元,这些元连接以该分类律,具有相同的分类特征,它们同是视元(视觉神经元),而区别于连接以另一分类律的听元。

就这样实现了区分各类感觉。视听嗅味触就不多解释了,另外还有体感,是对肌肉拉伸、身体姿态的感知;力感,是对力量的感知;温度、疼痛、饥渴、疲劳等多类感觉统称内感。

图8

除了具有分类特征外,元具有表值是元的另一特征。如图8中,三个红色的元表值都是nm,也即,三元具有nm的特征,特征相同。

素具有一定表值,称素具有一定特征。如三时间素都是秒,它们的特征也都是秒,特征相同。

相同特征的本质是连接以同一律。元连接以基律、曲律,也分别使元具有特征。好比一个人既是河南人,又是男人,又是中国人,又是城镇人。

各具特征的元和素特定排系到一起,称为组特征。

如图9,这些元、素特定排系在一起,组特征精准、有序地记录了:几个元各具一定色彩,相互间又有特定的色彩关系、距离关系、时间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形成的大量的元、素特定排系到一起,组特征记录了当前的状况,称为当下组特征。

至此,解释了信息如何精准有序地形成记忆。

图9

5.活性的传递、活化

感觉、回忆起的记忆、未回忆起的记忆有何区别?如何实现回忆?

活性:所有的元和素具有一个可转移的参数,称为活性。活性从高到低地转移,好比水从高到低地流动,称为活化。最初激发形成的元具有高活性,是活性的唯一源头。

中高活性的元间的素,也具有中高活性,与中高活性的元排系在一起,为中高活性的组特征。

通过律转移活性,好比水从自来水主管道转移到千家万户。如图0,一个中高活性的组特征内的一个0步的空间素,将所有连接以同一律的0步空间素及元整体活化。

图0

通过直连素转移活性,好比水的漫延。如图:左图中部个元及素视作组特征,具有50%的中高活性,而与之相关的一些组特征一开始都是0活性;稍后,中图中,中高活性的组特征活化所连的直连素,自身则损失部分活性;而后,右图中,元持续活化直连素,直连素又活化所连的其他元。中部的组特征持续活化相关的组特征,结果是,中部的组特征活性降低,相关的组特征活性增加。

6.源与汇

为什么总是回忆起相同、相关的记忆?而不是回忆起不相干的记忆?

高处的水是水源,多条水流交汇在同一处,交汇处的水也就越多。同样,多个律传递活性到同一记忆可使该记忆快速具有较高活性。

一个中高活性组特征也称为源,因律和直连素传递活性,与源的组特征部分相同的记忆具有较高的活性,每一个组特征记忆皆称为汇。源活化汇的过程称为源汇反应。

源活化汇,汇的组特征与源越多相同,越多的律传递活性到汇,汇的活性越高、越为凸显。

同具中高活性的组特征互为源、汇,组特征越多相同,看起来越相似,共鸣程度也越高。如下图,左一红心为源,从左到右,各心形组特征与源相同部分越来越少,相似度越来越低,共鸣程度越来越低。

回忆起的记忆间,相互形成一些质素,回忆与感知间的质素有方向趋势,以记录感知与回忆的区别;回忆之间,则有无方向趋势的质素连接,记录了记忆被同时唤起。因与不同时间的感知,有方向趋势地连接以质素,从而记录记忆被唤起的时间顺序不同。(此段猜想较多)

7.参照与虚构

想象、虚构,脑海中存在而又未曾见过的事物如何形成,存在形式又如何?

源通过律活化汇,汇又通过直连素活化相关组特征,与汇排系在一起,组特征称为参照。两种活化分别以律和直连素传递活性为主,但都有另一活化参与。

l例如:看到了一个人为源,想起了我见过这个人为汇,这是通过律活化相似记忆;又想起了他叫张三为参照,这是通过直连素活化相关记忆。

l看到一个车轨为源,想起了车轨的记忆为汇,这是通过律活化相似记忆;又由车轨的记忆想起了火车、火车票,这是通过直连素活化相关的记忆。

参照中,汇排系一组特征,与汇有大小、形状、结构、色彩或节奏等关系。参照复制到源。源也排系一组特征,与源也有这样的大小、形状、结构、色彩或节奏等关系,该组特征与源排系在一起称为虚构。

l举几个例子来说:

l例:看到遥控器为源;想起了空调遥控器的记忆为汇;汇又活化遥控器的相关使用记忆,曾那样使用打开空调,这是参照;参照复制到源,我可以用这个遥控器打开空调,是对未来的想象、虚构。

l例:看到水沸腾为源;想起了水沸腾的记忆为汇;汇又活化相关的烧水到水沸腾的记忆,这是参照;参照复制到源,想象有人把水放入水壶,又烧了一会儿,这才沸腾,是对过去的想象、虚构。

l例:看到机箱为源;想起了机箱的记忆,这是汇;汇又活化机箱内的结构记忆,这是参照;参照复制到源,想象现在机箱内有主板、cpu、内存、硬盘等,也是虚构。

元只能被感应单元激发产生,复制中不产生新生的元,但有新形成的素连接源与过往的感知,这些感知构成了虚构的非现实部分。元在某一时期的感知中形成,虚构是大量不同时期的元组合而成。

多参照有一些相同的组特征,可相互增益,快速积累较高活性,使该组特征快速复制到源,形成虚构。直观上,该组特征与源的部分组特征相关性高,是用过去常发生的规律指引现在,预想最有可能发生的种种,孰能生巧即是如此。

这些普遍存在于多样化的感知中的组特征频繁同时活化,其间形成较多的素,使这些共有的组特征更为稳固、紧密和凸显,这是抽象、总结规律的实质。

也有一些参照中的组特征与源相关性低,活性增加较慢,但也能形成虚构。直观上,思考一会儿,等待冷门的记忆被想起,或许有更好的计划。

虚构具有实在性,一个想象确实存在于记忆中。虚构与一般的记忆一样,也可作为源、汇或参照,再次虚构,这是推理、演绎、猜想等的实质。

8.好坏与主观值

好坏在大脑中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用?

元除了具有真值和活性外,还具有另一参数,称为主观值。主观值高低与好坏、美丑、利弊相对应。主观值有两个功能:

l中高活性的元,若有高低的主观值,则易于连接以更多的素,以凸显关键的元。

l排系在一起的组特征的元各具主观值,能够有序地进行累积、加减、加权计算,以评价事物的整体好坏,和决定人的行为运动。

由于前者,源活化汇,汇活化的参照中,有一些具有高、低主观值的组特征,称为目标。因主观值高或低,目标与新生的元间形成质素,直接通过该素获得高活性,并通过直连素活化相关组特征使目标具体。

虚构中从一个组特征变迁至另一个,后一组特征可作为源再次虚构。多次虚构前后衔接,使目标包含在虚构中,称为行程,每次虚构称为子程。

目标有引导行程建立的作用。例如,我计划着先坐公交车到车站,再在车站买票后坐上汽车,随汽车行驶到了郑州。这就是一个行程,每一环节为一个子程。若我没有去郑州的目标,则不会无端想起一个去郑州的行程。

9.行程的评价、选定与执行

为什么人的行为总是趋向好的、避免坏的,好坏参半的事件又能进行整体评价?

行程中包含了体力变迁,已将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故而活化的行程内外各相关组特征在该行程中具有确定的发生概率。由于主观值的运算功能,这些组特征可运算出一个行程的主观值期望,以评价一个行程的整体好坏。

大量的目标和行程同时存在。一些行程初始组特征与当下组特征相同,具有现实可行性,主观值期望最高的一个为选定行程。

选定行程中,最初的多个肌肉收缩力变化速率对应的组特征(力变率)是确定、唯一的。该组特征,不可避免地调控这多个肌肉也有相同的收缩力变化速率,想象中的力转化为现实,控制肌肉伸缩,使身体按照选定行程运动。

随当下组特征的更迭,选定行程在不断地形成,对身体的控制也一直持续。

l如图:此刻,我坐在这里,在想要做些什么。有多种行程同时被想起:

l行程a:不戴口罩,出门买菜,因为费力、耗时,这个过程的主观值为-;因未带口罩,预计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主观值为-00W,所以这种可能的主观值期望为-0。回家做饭,因为费力、耗时,这个过程的主观值为-。吃饭,主观值+0。所以,该行程在自动运算后,主观值的期望值为6

l行程b:戴口罩,出门买菜,因为费力、耗时,这个过程的主观值为-.;因带口罩,预计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主观值为-00W,所以这种可能的主观值期望为-;回家做饭,因为费力、耗时,这个过程的主观值为-;吃饭,主观值+0。所以,该行程在自动运算后,主观值的期望值为4.9。

l行程C:不出门,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为0,主观值期望为0;不用买菜,也不费力、耗时;但随时间持续,一段时间的饥饿,主观值为-5;饥饿后还是要选择行程B。该行程在自动运算后,主观值的期望值为9.9。

l主观值期望最高的为选定行程,开始实践。就这样实现了趋向有利的事情:吃饭;避免有害的事情:饥饿和感染疾病。

二、视觉演绎

0.块状的色彩

视觉感知到的总是块状的色彩,单个的元如何聚集成块状的色彩?

图4

如图4,记录相同色彩的视元有相同的表值,并连接以基律。大量的视元连续地连接以衔接的基律,称为视体。

l连续地连接以律:a与b、b与c、c与d各有微小不同,并连接以律,虽a、d有显著不同,但a、b、c、d仍连续地连接以律。

直观上,视体是具有色彩、边界、时长的匀色或渐变色图像。这种反应也存在其他类感觉中。

视体边界处的元具有较高的主观值,易于连接以更多的素,并导致长久的记忆,而非边界的大部分元则褪色成为未被激发的状态,如此便凸显出视体的边界。

量一个圆的内部长度,无法得出该圆的性征。非边界元的信息性差,能凸显边界元也是一种进化优势。

边界凸显,约使万分之一被激发的神经元记录下关键信息。如果没有使元褪色的功能,纵使大脑有亿的神经元,也要在小时内被全部占用,而无法再感知、回忆、想象。有这一步只保留万分之一的元,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褪色反应,保证了人的大脑工作百年,仍有原始的神经元可供激发,以感知和记忆。

.色彩与色彩关系

如何识别相同的色彩,或相同的色彩关系?如何感知色彩的饱和度?

如图5,质律、基律相互衔接在一起,称为质基律。则A-L元连续地连接在该质基律中,直观上它们是相同的色彩。同色彩的元,越是频繁、直接地连接以质基律,越是认定它们是同色的,同色也更鲜明,色彩饱和度也越高。

图5

如图6左图,各具色彩的两个区域间,存在大量等值质素连接以律。直观上,是两图形或两区域间有相同的色彩关系或明暗关系。

图6

非特定色彩间的质素,也可连接以律。如上图6,红与*、*与蓝有等值的质素连接以律。直观上,红与*、*与蓝都是高对比度的色彩关系。0度灰到40度灰,可与40度灰到60度灰的质素连接以律。直观上,是0度灰到40度灰与40度灰到60度灰有相同的明暗关系,都是暗了这么多。

.视素-形态

如何记忆一个空间形态?为什么两眼看到的对象能处在视野的同一点?为什么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与感觉的大小相对应?

空间素只能连接一定时限内激发的元,激发于此时限内的元称为在同一空间层。

连接两视元的空间素称为视素。空间层内,视体边界的视元相互连接以视素。

三视素衔接在三元,称其具有三衔排系。

多个视素衔接在一元,称其具有位衔排系。

空间层内,大量视素相互位衔、三衔排系,视素组特征记录了这些元的空间分布,这些元便构成了一个空间形态,称为视物。两视物若有相同的视素组特征,直观上它们有相同的形态。

如下图7,ABCD间的视素abcdef相互三衔/位衔排系,组特征记录了4元的空间分布,也即4元构成了空间形态,又与右图的组特征相同,直观上有相同的形态。复杂图形的形态感知与识别也是同理,只是组特征含有更多的元和素而已。

图7

如下图8,两个视网膜上的感光单元有对应关系,激发的元连接以基素,故而视作是一个双层视网膜:

双层视网膜上的任两个感光单元有距离,激发的元连接以视素,该视素的表值与该距离有线性关系。

这种线性关系,是感光单元的有序排列、信号的有序传导、神经元间有序地连接以基素、空间素定量机制所致,无此线性关系的视觉低效而被进化淘汰。两眼分别看到一个灰点和红点,能直观感受距离,实质是两眼的视杆、视锥细胞分别激发的元连接有视素。

图8

.曲律、曲线的感知

为什么感觉到圆的边界和直线非常整齐?为什么能感觉到物体排成一直线或曲线?为什么在观察图形时,会将边界视作多个线条,而非无数个边界片段或一整个边界?

如图9:视素abc有三衔排系,表值分别为xyz,曲素i终排系视素a,特定间接排系两视素b、c。不确定连接关系的特定排系用中间接一个三角形表示。以x、y、z作为三角形的三边长,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除以x,即为该曲素i的表值。

曲素h和j终排系a,表值也为r/x,则三曲素等值连接以律,称曲律,则ABCED间接地连接以该曲律。

ABCDE间,又形成一些曲素,终排系b,表值为r/y并连接以曲律。同理,ABCDE间又形成一些曲素分别终排系c、d、e、g并分别连接以律,则ABCED一次又一次连接以曲律。边界的元极为密切地连接以曲律,直观上,直线与圆的边界极具规则,共鸣程度极高。

图9

曲率变化平缓的一段边界上,相邻区域的元密切地连接以曲律,这段边界的元连续、密切地连接以曲律,直观上仍是同一曲线。曲率变化陡然的一段边界上,相邻区域的元不被密切地连接以曲律,这段边界更倾向于作为多个曲线。

曲律与基律的功能相似,都是对信息的批量、预处理。基律将所有视元处理成视体和边界,再由曲律处理成若干曲线与交点。元密切地连接以曲律,使得部分元在接收活性后均化给曲线上的其他元,从而整体活化曲线上的元。

4.视比素

物体大小变化时,感觉到它的形状未变,形状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在视觉对象大小变化中未变?面积:4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图,面积:4的两个正方形组图,为何相似?

视比素初排系、终排系的视素表值之比,作为视比素的表值。

个/多个视比素终排系同一视素,初排系的视素间有三衔/位衔排系,则视比素有视比素三衔/位衔排系。

如图0左图,a’b’f’或c’d’f’等有视比素三衔排系;b’f’c’或c’e’d’等有视比素位衔排系。当图形大小变化时,如右图,各视比素的表值与排系不变,也即视比素组特征不变,直观上,左右两图形状相同。

图0

复杂的图形也是同理,连接视物边界元的一些视比素终排系同一代表性的视素,又有视比素三衔/位衔排系,视比素组特征记录一个图形的部分形状特征。

多空间层各具组特征,各组特征相互部分相同,相互为源和参照,相互复制形成的虚构称为表象。表象与行程同是虚构,区别好比图片与影像,表象中各组特征不考虑时间先后,是静态的;而行程中各组特征有时间关联,是动态的。

视觉的表象称为视象。多视物的视比素组特征相互复制,视象中的视比素组特征记录一个图形较全面的形状特征。

同理,视象中记录一个图形的结构特征;在持续的触摸中,表象记录一个物体的轮廓;不断地扫视图形,视象记录一个图形的各个细节;观察一个物体的多方面,视象记录一个物体的立体特征。

当下一个视象为源,可回忆起同形状特征的视象记忆。一个图形在大小变化前后,也有视象间视比素组特征相同,直观上是图形在变化中形状不变。

如图,将两个视比素组特征相同的视象(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称为子图和母图。三个/一些视比素连接以律,初排系的视素在子图中三衔/位衔,终排系的视素亦在母图中三衔/位衔,这样的比素间有视比素子母三衔/位衔排系。三角形组图为源,内含组特征:一些比素相互间有视比素子母三衔/位衔排系。因源汇反应,可唤起正方形组图记忆:子图、母图形状相同,大小比值与源相同。

两个中高活性的组图,都具有视比素子母三衔/位衔组特征,组特征相同而有较强的共鸣,也即看起来两个组图相似。

5.垂比素-结构

如图,从不同视角观察一图形,感觉到它的结构未变,结构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在视觉对象的视角变化中未变?

在一个空间层,一个垂素垂轴、垂量排系两视素X、N,另有4个视素以不同方式衔接X和N。6个视素各具表值又有衔接,以此构图一个对应的四边形,垂向X为径向,N的径向长度除以X的长度,结果与真值有确定的对应关系,故作为垂素的表值。

垂比素初、终排系两垂素A、B的表值为a、b,a/b与垂比素真值有确定的对应关系,以其作为垂比素表值。

A轴排系X,量排系N;B轴排系X,量排系Y。垂比素轴、径、量排系视素X、Y、N。

l如图,一个四边形的两边a、d垂向c的长度为a’和d’

l无论从哪个视角看这个图形,d’/a’总是等值的

l轴、径、量排系c、a、d的垂比素的表值始终是d’/a’,视角变化中,垂比素不变。

多垂比素分别轴排系同一视素和径排系同一视素,相互间有轴径排系。轴径排系的个/多个垂比素,量排系的视素有三衔/位衔排系,称这个/多个垂比素有轴径三衔/位衔排系。垂比素颠倒轴排系、径排系的视素形成垂比素,与原垂比素有倒轴径排系。

一视物的边界,形成大量垂比素,相互间特定地轴径位衔/三衔排系、倒轴径排系,形成垂比素组特征。多个视物的垂比素组特征部分相同而相互复制,视象中的垂比素组特征记录了图形的结构特征。

如图,一个客观上形态不变的平面图形。当视角改变,视象的视素、比素都在变化,但垂比素组特征不变,直观上,图形的形态、形状在变化,而结构未变。一个当下视象为源,可通过源汇反应回忆起相同结构特征的视象。

三、运动演绎

6.体感

如何分别感知身体各部位的姿态,而非混在一起?身体从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变化过程也形成了记忆,这个记忆是怎样的存在?

身体上每个受控的肌肉各有一肌肉伸缩传感器,感知肌肉的伸缩程度,并激发等值的体元(真值相同的体神经元)连接以同一质基律,称这些元具有体位特征,是一体位的元。

空间层内一体位的元间,形成大量空间素并连续连接以律,表值最大的多个空间素凸显,称为体素,真值记录了对应肌肉的伸缩程度。

同一空间层内,几个相关体位的体素排系在一起,称为体姿(身体姿态组特征)。

在相同的一些体位,先后两个体姿与同期等值时素相排系,称为体姿变迁(身体姿态变迁组特征),记录了经一定时间,身体从一个姿态变迁到另一姿态。

7.力感

主动运动与被动的身体姿态改变相比,多了一些关于控制和力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我所用的力如何感知,又为何与肌肉的收缩力相对应?是什么在控制用力的变化?

每一个受意识控制的肌肉,都有一个动元(肌肉主动收缩力传感/控制单元,非前文“元”的一种)与之对应。每个动元可激发等值的力元并连接以同一质基律,称这些元具有力位特征,是一力位的元。

空间层内一动元激发的元间,形成大量空间素并连续连接以律,表值最大的多个空间素凸显,称为力素,真值与该动元的值相对应。

各动元还激发对应肌肉具有主动收缩力,也与动元值相对应。故,动元值,肌肉主动收缩力,力素真值相互对应。如此,动元是肌肉主动收缩力的控制器兼传感器,有怎样的动元值,就有怎样肌肉主动伸缩力,就有怎样的力素记录力的大小。

同一力位先后两个力素连接以力变素,记录了肌肉主动收缩力的变化量。力变素与同力位非同期力变素连接以力变比素。力变素与同期时间素,连接以力变率素,记录肌肉主动收缩力的变化速率。

随时间推移,同一力位的力素真值以相近的速度持续增加或减少,大量力变率素密切地、连续地连接以律,力素、力变素、时间素、元间接连在此律中,此组特征称为力变单程。多个相关力位的力变单程开始和结束分别同时,也称为力变单程。

力变单程中,各力位的初、终力素间接连接以力变率素,这些力变率素排系在一起称为力变率(组特征)。力变率是调控动元的直接依据。以一个力变率调控动元,激发的力元间也形成力变率,与调控动元的力变率相同,再现以往的用力过程。

力姿(组特征)与体姿同理形成,在同一空间层内和体姿相排系称为体力姿(组特征)。力变单程与一同开始的体姿变迁相排系,称为体力变迁(组特征),它记录了一次运动的信息:从一个体力姿,经一段时间的力变率调控动元,经一定的时间变迁到另一体力姿。

8.体力变迁

有意识地用力,是以已有的力的感知为依据,但最初的力的感知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选择以往的力的记忆来控制力,以支配身体。

在需要维持力姿不变或没有力变率调控动元时,动元不是维持不变或停止工作,而是在动元最后受控时的值附近波动。

力素、肌肉主动收缩力,也随之上下波动,导致几个肌肉伸缩程度及体姿的变化。从一个体力姿,经一力变单程,变迁到另一体力姿,形成体力变迁记忆。

当下体力姿为源,活化同体力姿的汇。汇通过多次体力变迁达到目标体力姿,作为参照形成行程:从当下体力姿经多次体力变迁,达目标体力姿。

并存的多个行程中有一选定行程,其最初的力变率不可避免地调控动元,实践该选定行程。有意地变迁至选定行程的目标体力姿,也使动元、体素、力素在一个新值附近波动,持续探索新体力变迁。

在连续的多个体力变迁中,各力位有力变率素密切、连续连接以律,各力位力变单程分别开始、结束在同一时间,则连续的多个体力变迁可合并成一个体力变迁。完成一定的动作,一回生二回熟即是因此。

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一般需要连续多个体力变迁衔接,如咀嚼、说话、翻身、眨眼等等。有时,顺时衔接的几个体力变迁后,又变迁到原体力姿,重复同一些体力变迁,实现行走、跑步、呼吸、跳绳等。

9.视位

单眼只留下一个小孔可看外界,没有参照物,我仍能分辨视野中物体的位置,如何实现的呢?这个位置的本质是什么?

控制眼球转动的几个肌肉,有对应体位、力位的体素、力素相排系,构成的体力姿称为视位。视位反应了控制眼球转动的几个肌肉的拉伸状况,也即眼球的相对位置。

双层视网膜上一些毗邻的感应单元具特别性,激发的临近的元称为视心元。连接视心元与其他视元的视素称为视心素。

视物的部分为视心元,直观上,视物的该部分在视线上,当下的视位即为该部分此时的视位。

与眼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某部位非视心元,但此部位与视心元连接以视心素,且视心素随当下视位一同变化,以最近个或更多时间点的“视心素排系同时视位”为源,唤起参照,可形成虚构:变迁至一视位,该物体此部分为视心元。这一虚构中的视位,也是该部分此时的视位。现实中是眼球在波动中,参照记忆,确定了怎样的肌肉组合能移动视线到物体,也即确定了物体的位置。

想象试验:控制单眼只有圆形视野,可识别视野中物体的方位;阻断眼球运动后,不能识别视野的方位。

0.对焦距离

我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远近?为什么我能移动视线到一个想要看清的物体上,并使其合焦?

视物的边界毗邻,有过渡性的虚化区。一个视物边界的元渗入到其他视物内部,其他视物边界的元也渗入到该视物的内部,这些非同一视物的元连接以视素,并连续连接以律,长度最小的视素凸显,称为虚化值。

虚化值与一定形态的视物排系,虚化值越低,组特征的主观值越高。人喜好看清楚的物体,即因变清楚有较高主观值。视觉上,一视物无虚化组特征,边界清晰、明确,称为合焦。

几个睫状肌对应的力位、体位的力素、体素相排系,构成的体力姿称为对焦距离。对焦距离反应了睫状肌的伸缩状况,也即合焦点的远近。

当一个物体处于合焦时,当下的对焦距离即为该物体此时的对焦距离。

在虚构中,一个物体可在一个对焦距离下合焦,该虚构的对焦距离也是物体此时的对焦距离。

虚构中,物体的某部分为视心元并合焦时有高主观值,此时,物体该部分的视位与对焦距离作为目标组特征形成选定行程:一个体力变迁从当下对焦距离、视位变迁到目标对焦距离、视位。其中的力变率调控动元,实现移动视线到物体的该部分并使其合焦。

.内感

我如何识别温度的位置?

有多类内感传感器,也有多类元,如温感元、渴感元、饥感元、疲感元、痛感元。

各类内感元有真值,可以高温度、中饥度、高渴度、0%疲度等表值表述。饥感、渴感只有整体的表值高低。温感、疲感、痛感有各位置具有表值高低。内感元表值与主观值相关性显著:饥度、渴度、疲度、痛度,低到高,主观值降低;高到低,主观值升高。

无论是否感知到温度的高低,温度感应单元都始终在激发温感元。确定的两温度感应单元激发的温感元连接以空间素总是等值的。

有个或更多温度感应单元激发的温感元具有特别性,称为温心元。

每一个空间层中,一个感应单元激发的温感元和温心元相互连接以空间素,这些空间素排系成空间素组特征,可描述为温感元在温位。同理形成疲感位、痛感位。

一感应单元激发的高温感元在一温位作为源,通过源汇反应,源唤起记忆中同一感应单元激发的高温感元在该温位,例如左手拇指处于高温唤起左手拇指处于高温的记忆。

.演绎一次饮水运动

当下组特征为源:桌面上水杯有一定形状、大小和一定水量,水杯有合焦距离和视位,还有当下体力姿,高渴度等组特征。

源活化汇,汇活化多个具有高低主观值的目标,源与这些目标间形成一个个行程,买饮料喝、找水喝、拿水喝和先去看电影。主观值期望最佳的为选定行程。

选定行程中包含有两个衔接的子程,一个子程从当下组特征,经多次体力变迁,以一定身体姿态手持这个水杯。另一子程从一定身体姿态下手持该水杯,经多次体力变迁,达成低渴度、主观值增加的目标。

选定行程中最初力变率调控动元,使水杯在视线处并合焦、手移至靠近水杯的位置。

随时间推移和形成新的组特征,选定行程在持续更迭,并以最初力变率持续调控动元。如此,在不断地实践选定行程中,我手持水杯,再移动水杯到嘴边,仰头倾杯,入口吞咽,达到目标低渴度,伴有主观值增加。

四、内心世界/记忆的结构

.样

相比于物理学,元/素好比构成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而“样”好比一件件物体,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环节。

一个相对闭合、相对稳定的记忆团,称为样。记忆是一个整体,又是大量的元和素,一般是以样为单位进行思维反应。

相对闭合,指的是一团记忆,其内的各成分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并与外部有着相对隔离,以此使这团记忆可视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多个部分,或与其他记忆共同当做一个整体。相对,非绝对,样内的各成分仍可视作多个相对闭合的记忆团,但不妨碍这个样的相对闭合性;样也可与其他记忆团共同视作一个样,同样不妨碍样的相对闭合性。

相对稳定,指的是记忆团是动态的,会随时间变化。一个样可能会添加新的内涵(间联),或容纳新的样(似联),或与其他样有新的参比关系(参联),或淡忘,或更活跃,都在时刻改变着一个样的完全形态,但不可能说发生了一点变化,这个样就不是原来的样了。这样的话,人的语言功能就完全懵逼,思维都不能进行。通常一个持续变化的记忆团,仍会视作一个记忆团。相对,非绝对,一个持续变化的记忆团,也可视作是大量的记忆团;而存在截然分化的两个记忆团,也可视作是一个记忆团。

思维有一套自身的评价系统,来确定一个相对闭合、相对稳定的记忆团作为对象-样,应是依据记忆间的紧密性、多样性、显著性,但本文暂不深究机制,只需知道思维有这样的功能即可。所以,正常点的人,都不会把一个圆看成两个半圆,或把两个鸡蛋看成一个双蛋系统,或把一只船视作前仆后继的无数只船,或把蛋视作鸡。所以有忒修斯之船悖论、蛋有毛这样合理却又不合理的说法。

因为相对闭合,而不被其他样的干扰,从而使得一个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特征。

4.样的类型

元和素不会专属于某个样。一些元和素构成一个样;样的部分,可以又是一样;与其他元和素又构成另一样。各种关联,各种分层,各种结构,有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的样。所有字词,及其内涵,所有的结构、形状,所有能用语言描述的情节、景物,或难以表述又有形象的记忆,高度抽象的概念,解释现象的规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繁可简,可静可动,可整可分,一切皆样。

元和素构成的样虽然形态各异,但各样也有结构上的特点,而可将样区分为多种类型。

事样,是某段时期发生的某事所形成的记忆。可以是复杂、连续的事样,也可以是瞬间、单一的事样,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感知到的。可以是由外部时空关系的具体的样,也可以是游离的不具体的样。可以是印象深刻、情节完整,也可以是情节模糊。如这场电影,某阵风,宇宙大爆炸,某次眨眼等。

物样,是对一个具体事物所形成的记忆。是关于一物的所有事样的综合。如某个人,长城,地球、太阳、某片树叶等。(外部性细节先不考虑)

事样与物样,都是针对具体的事物,统称为子样,相对样集而言。

事集样/物集样,是具有一定特征的事或物,因组特征相似而密切关联成一个整体,有一致的活动,而视作集合,称为样集。样集中,各事样、物样称为子样,因子样具有相同特征,因活性流动使该特征凸显,特征从未脱离各样,抽象的基础在具象。事样集,诸如踢、挥手、眨眼、开始、结束、爆炸等;物样集,诸如草、树、牛、狗。

其他一些抽象或高度抽象,也有确定内涵的概念:如思想、行为、数字、字母、文字、性别等等。

各类型的词汇对应的内涵,也有对应类型的样,如形容词-美丽、高大、很快;副词:飞快地、缓慢的、轻轻地;

5.三联

多个样,以种基本方式关联,构成了人的整个内心世界。记忆虽错综复杂,但关联在一起的方式很简单,三种方式-似联、参联、间联。记忆在微观/物质基础上,是由素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宏观/直观上,则是由样三联构成整个记忆。回忆、想象也同样,微观上是素,宏观上是三联。游离的记忆,微观、宏观上讲都没有意义。

微观的素与宏观的三联有对应关系。

基素,作为空间、时间单位,有间联性,虽然没有直接的意义,但确实有间联的内涵,又是时间素、空间素计量的基础。

基素,充当律时,有似联性,识别大量的元为同色。单个基律虽无宏观的表现,但大量的基律使宏观的色彩得以成型、直观。

基素,连接异色时,有参联性,识别不同元间的色差关系。单个无表现,大量的基素表达出宏观的色差。

质素,充当律时,识别两物同色,为似联;非律时,记录两物色差关系,为参联。

时间素、空间素,不能为律,故无似联性;靠计量得来,也不记录两元参数关系,无参联性。只有间联性。

结构素,充当律时,有似联性;记录两样间的参数关系时,有参联性;记录样内结构特征、样间时空关系特征时,有间联性。

似联:基素、质素、结构素。参联:基素、质素、结构素。间联:基素、空间素、时间素、结构素。

似联:所连两记忆组特征部分相同,有形态、结构、功能上的相似,是复合特征的相似。微观上对应律;

参联:所连两记忆,因某一量化特征、量化的素而关联。微观上对应结构素、质素和基素的色差功能、律的等值功能。

空联:所连记忆对象间有基于时间、空间的关联(客观上或想象中有)空联,两记忆有时间、空间关系。微观对应,时间素、空间素、结构素。如大小(体积)、质量相同为参联。形状相同则为似联。

6.似联

两样因自身特征相似,而形成密切关联。这是似联。每一个抽象名词,都是大量具象的样似联而成的,如马,是由大量的马似联到一起,而形成马这个样集。

似联最基础的结构是两样相似,完整表达还有哪方面相似、相似度多少。样与样集的相似,或样集与样集的相似,但根本上,还是样与样集内的各子样的相似状况。

完整表达式,子样/子集,相似面,相似度,相似方式,母样/母集。如,马,整体上(相似面),典型的马(相似方式),很像(相似度),驴。

简化的表达式,可以省略对相似面、相似度、相似方式的表述,但似联中总会含有这些性质。如小明像小刚,粗略表述了相似度,默认相似面为整体,默认相似形式为子样相似。

相似面可以是结构、形状、色彩、重量、食性、生存环境等等。相似度,可以是不太像,很像。如此,便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两物的某种相似关系。

汉语的常不指明哪里、哪方面相似,虽然多数情况下能心领神会,但这仍是一个语言的缺点。可以简化,但要有完整的标准表达式。

n取样

样集无法直接参与间联或参联,需要先从样集中取具体的样。取样方式考虑有这一、某一、任一,以及随机取样,典型取样,代表取样等,与任一相近,为具代表性的样中任取其一。

这一,指的是确定了取用哪个子样,而非其他样。

某一,确定是某一子样,而非其他子样,但是哪个子样却不确定。

任一,任一个子样取出均满足要求。不同于前面,实际语境是多次取样。

7.参联

一个样,会在某方面有线性、量化的性质,这是思维加工的结果,至于怎么加工的,暂不考虑,但确实有这样的结果。

样某方面的量化性质,可与其他样的同一量化性质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在一种关联中进行的,为参联。

样,需确定一方面的参数,确定该参数唯一的量,而后才能参联。这样的参联才有意义。倘若样的某一参数,有两个量,那么就是两个参联。

参联完整表达式为:表样、底样、参数、表现。其中表样是要描述的对象。底样是衬托表样。参数可以有较复杂的描述,但参数需确定有唯一的量。表现可以是定性或粗糙定量或数量精确描述参数的关系。

样的某特征可量化,可比较大小,如数目、次数、质量或长短、概率等,称为参数。数目是一种经验性的参数,强调独立功能的个体数量,可藉由样内个体间交叉关联状况实现。

表现:是表样与底样在某一参数上的大小关系、分布状况或差异程度。参数都是线性量化的,可以有统一的表述,如长度高、重量高、持续高、几倍长、几倍重等。

n定性参联:形容、副词

只比较表样的某参数,比底样大或小,而不量化大多少。

两样比较:如a比b体积大,a比c长度长,a的用时长。未涉及大多少、长多少,故为定性。

样与样集的比较:如a在全班同学中跑的最快/较快。

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在应用中,都是定性参联,经常隐藏底样或隐藏参数。如,a很大方,b很漂亮。他跑的很快;他飞快地奔跑。熟练地安装:快速地降落。

n样与参数的设定,有相互协调,如上,可以取各同学为样,对应参数奔跑速度;也可以取各同学的奔跑为样,对应参数速度。

n汉语一句话包含两层意识:我竟然成功了,不该成功,却成功;他果然来了,该来,来了。

n定量参联:基数、倍数

表样的某参数,与底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或差异程度。两样有这样较详细、准确的关联,称为定量参联。

远高于、略高于,就是一种定量参联,它不仅具有定性的‘高于’,还表达了高多少,虽不精确,却已不单是定性。

分数、倍数、基数的应用,也是定量参联。分数/倍数,是表样的某参数是底样的几倍。

当以某参数标准单位的样为底样时,这种倍数参联,就表现为一定基数的表样。如:这个物体的重量,是kg标准样的倍,也即这个物体公斤;一些筷子的数目,是个数标准样的6倍,则一些筷子为6数目,是个数标准样的倍,则一些筷子为双;只猪是一公斤样本的00倍,也即猪重00公斤。

n定性参联,能表述与更多样的整体、显著的关系;定量能精确表达与两样的精确关系。定性参联的记忆中有定量信息,但思维与表达侧重在定性特征,这种侧重的实质应是活化特征的样集。

n序数词,是样的参数超过了一些样,为定性参联;而超过的这部分作为样,又具有数目特征,数倍于单数目样,为定量参联。

8.间联

事样间,或物样在某一期间,相互间发生时间、空间上的关联,可以是空间包含,时间包含,或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也可以是复杂的作用关系,使两样以一定方式关联在一起,这就是间联。

间联实际上参与的两样,必然是具体的子样。样集与样集不能发生间联,如猪和猪食两个概念不会有什么相互作用,除非是把样集视作一个子样,如两样集关联密切。物样也不能直接间联,如猪必然是在某一时期吃饭,而不是猪的物样整体与饭相作用,例如,猪睡觉的记忆就和饭没什么关联。

间联的完整表达式:主样、客样、间联关系(可二级分类)。间联而成的整体,作为一个样,称为整样。

一些间联会有一个隐含的参数,概率。是对大量记忆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一个样以一定方式,间联另一样的概率、可能性。

概率,是人思维、逻辑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胡思乱想、不合逻辑,与合理的想象,区别不在于形态结构,而在于概率,以及基于概率/好坏的期望值。一切皆有可能,但不要忽视了概率。

9.三联辨析

样集参与参联,是似联与参联的综合作用。是先从样集中按一定方式取样,参数比较的结构有一定的特征。也即,样集间的参联,实际上是样集内各样间的参联。如骆驼比马大,并非样集有参数关系,而是样集内的各马与骆驼有参数关系。

两样因外部关系的相似性,以相同的方式关联同一样/样集,而使两样有间接的似联。如,电饭煲、冰箱、微波炉,的相似性不在于自身,而在于都是电器。

间联中的概率、似联中的相似度,都是靠参联来使这种参数有意义。参数只有在参联中才有意义。

而间联、参联的各种形态特征,则是要在似联中,形成样集,才能得以直观、表现,进而表述。所有的信息、内涵,最终都要在似联中才能识别。初见不识,再见认识。

参联、似联中所有的样,本具形态,这个形态则离不开大量的成分间联在一起,构成这个形态的样。

三联是相互补充、交织的,但又能分析出每种联带来怎样的效果。

三联不同,不能混淆,两种作用不能混为一谈。

五、语言原理

语言,是将一定结构的字词样集,一定结构的声音样集,与一定的样形成对应关系-名实关联,是空间关联的一种。

字词按一定的结构排列,声音按一定时序排列,与样间特定地三联在一起,也形成对应关系,同样是名实关联。

字形、声形,就称为名样。而声音、字词句所对应的内涵,就称为实样。名实关联在一起,称为名实样。

由于大量的名实样,让人形成灵活的语言系统,让你听到一句声音、看到一句话,能形成与名相对应的实,也即听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只听到一连串的字符。

虽然语言系统很复杂,但原理很简单。名与实对应,由名而在大脑中建立与名对应的实,从而理解语言、文字;大脑中的情景,因名实对应,而有伴随的名-语言文字,大脑中一定结构的语言文字,进一步转化为表达语言、书写文字的运动情景,运动情景在需要时转化为现实,则人表达出了所想。

大脑中的记忆,是样以三联关联。而语言中的字词同样是以三联的方式关联成语句。

n前言

其的用处不是用于记录诗歌,而是用于高效记录和识别事实。所谓事实,实际上是大脑中发生的什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也即推理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很好地记忆下,并易于理解。

包含有几个步骤,又要相互考量。.字符的设计;.句型的设计;.段落的设计。

字符设计主要考虑视觉识别,其中涉及到线条数量,曲线、直线、线交叉,和基于汉字改良,横竖撇捺点折。折,为线衔接。而其他线间关系为交。曲直,各区分为长短,或外加点,

也或者跳过字符,只优化句型。

字符具意,应考虑组特征相同。一般,应是较为稳定、常见的组特征。

这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文字系统,首先会舍弃单向的形式。由于它的目标是表述记忆中有什么,故而,应依据记忆的特点来设定。

促进文明发展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文字、语言的出现,而人们现今使用的文字仍与文字最初出现的体系相差无几。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年代,大量重复的信息使人目不暇接。找不到想要的信息,理解偏差,重复探索、研究,已经极大影响了文明的进展。一个高效的文字系统急需出现。主要特定应有:语意对应性,一种意识只有一种特征的表达,各特征可以灵活,但组合不变,这样,两篇内容相同的文章,即使表述不同,也能立刻比较得出内容相同或相似度多少。

元素文字系统,应贴近神经中,信息的排系来创造。人脑,能够区别两个事件的相似。以人脑功能创造的文字系统,也易于比较相似程度。要借鉴元-素这种结构形式。组特征的排系,也可以借鉴。

0.时间关联/时态

两事样对应的记忆间,连接有一定方向、大小的时间素,使两事样有时长时序。

时长是一个参数,要与另一时间关联比较时长,才能完整表述一个时间关联。如:a先一定时长于b,c先一定时长于d,两时长相同。

n时序联

a先于b,b后于a

n时参联(无序、有序)

a比b早的时长,等于b比c早的时长

a比b早的时长,等于cd间隔

ab间隔等于cd间隔

n无序标准时联

ab间隔分钟

n有序标准时联

a比b早了分钟

n同时联(短时事件)

ab同时,cd同时

n同期联、情景联(持续事件、情景)

事件先后关系不强,或持续进行,用于表述情景环境。

.问句

一个陈述句中,某样集,期待以其子样或子集取代,使表述更为明确、精准。问及子集,可用什;问及子样可用谁;不确定时用何。

如:房间里有物。物为样集,期待以子集取代,就是问句‘房间里有什物’-房间里有动物。又可进一步问什么动物。

明知故问:只需将某一样前,加上‘何’,并将样改为所归属样集,则该问句的答案即为原陈述句。

陈述、问句互转:样集前加何、去何。

问句回答:加‘何’的样集内取某一子样或子集作样,去掉何字,则为回答。

如:小明是人。明知故问:小明是何动物?小明是人。

abcd某一正确。abcd谁正确?减何采样为回答:a正确。

a来了。加何升级改疑问:(来了,没来)为样集,a(来了,没来)何?减何采样为回答:a没来。

问句,实质上就是,描述一定情景,情景中的某样,我想知道的更具体些。如,a把b怎样了?是知道了一定的情景,a一定作用于b,我想知道这种作用的细节。

.欺骗

欺骗的实质,是有一个情景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概率极低)或不是这样,但我想让你认为它发生了,或是这样。

六、知识系统

人苦学十几年,绝大多数人,90%以上的所学内容都用不到。知识、学习体系也急需改革。主要方向为:从广度、专业、全面性、深度、技能熟练度、稳定性、品格等多方面,评价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而一个人也可在多方面的系统知识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

例如:广度,是涉猎了多少方面最基础的知识,常识性的知识。

专业:指的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知。

专攻:在一个方面,的某一个角度有最先进的认知。

深度:评价专攻的程度。

技能性与操作性,指付诸实践的能力。是应用题,可以涉及手操,也可以是涉及。

这样人便可以根据就业需求,来选择所需的知识。有计划地学习,解放无序学习的时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