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汇总ldquo科rdquo研故 [复制链接]

1#
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7457.html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庆国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有望解决治癌利器在线监测世界级难题

质子放疗是最尖端的癌症放疗技术之一,人称“治癌利器”。近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庆国教授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平板全数字PET,首次监测到了质子束打到人体组织上产生的氧15,说明数字PET极有可能实现对质子束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发射核分布情况的精准监测,从而追踪到质子束的投递剂量和作用范围。该发现意味着质子束在线监测这一世界级难题有望得到解决,从而有效提升质子刀对肿瘤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8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ensors》上,题目为《一种用于质子治疗监测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系统的即插即成像传感器》。

谢庆国介绍,目前的数字PET主要致力于全数字成像的实现方法。未来,团队还将致力于从数字影像中进一步获取精确、定量的数据信息,打造数字PET2.0。数字PET2.0期望发挥和利用PET在绝对定量方面的潜力,为医生提供详实确切的数值依据,而不仅仅是对比信息,将其应用于质子刀在线监测中,可进一步提升治疗精准度。

生命学院刘木根教授研究团队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新的致病机制

9月12日,国际生物医学权威刊物《自噬》Autophagy(IF:11.1)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木根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CERKLregulatesautophagyviatheNAD-dependentdeacetylaseSIRT1”。刘木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胡雪斌和博士后陆兆静为共同第一作者,刘木根和课题组唐朝晖老师为通讯作者。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tisPigmentosa)是一类以视网膜感光细胞渐进性死亡为特征的眼科遗传病,是人类遗传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病发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晰,临床上目前还缺乏好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刘木根课题组长期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病理机制。课题组前期收集并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发现CERKL基因突变是该病发生的重要遗传基础,并进一步研究发现CERKL具有抵抗ROS氧化损伤保护视网膜细胞的功能。为探索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致病机理,课题组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CERKL基因突变导致RP的动物模型,并发现在CERKL基因敲除的斑马鱼中,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感光细胞外节的吞噬能力受损,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论文中,胡雪斌等进一步探讨了CERKL在视网膜中的生理功能,他们发现CERKL敲除破坏了斑马鱼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自噬功能。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CERKL缺失或表达抑制均可显著抑制细胞的自噬。该研究进一步发现,CERKL通过调控去乙酰化酶SIRT1维持视网膜细胞自噬的自噬功能。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中,CERKL直接与SIRT1相互作用,调节SIRT1的磷酸化来调节SIRT1的蛋白稳定性和酶活性进而影响ATG蛋白的去乙酰化,从而维持视网膜细胞的自噬功能。全文揭示并阐释了CERKL通过SIRT1调节自噬,维持视网膜内稳态的分子机制。

生命学院郭安源教授团队发布动物转录因子数据库第三版

9月12日,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UniversityPress)出版的《核酸研究》(NucleicAcidsResearch)(年影响因子11.56)在线发表了生命学院郭安源教授团队的动物转录因子数据库(AnimalTFDB)第三版。郭安源为通讯作者,生命学院博士生胡慧和硕士生苗亚茹为共同第一作者。

郭安源团队于年完成了动物转录因子数据库第一版,至今持续维护和更新了7年,三个版本的文章分别都发表在《核酸研究》。持续的更新、准确完善的数据和方便易用的在线平台使得该数据库成为了国际上转录因子相关研究领域最权威的资源。与其他相关数据库的比较显示AnimalTFDB是最准确可靠的动物转录因子数据库。AnimalTFDB自年初发表以来,用户遍及60多个国家,访问次数多达万次,文章总引用近次,引文包括多篇Cell和Nature等。

在最新发表的第三版动物转录因子数据库中,作者鉴定、分类和注释了97个物种中全基因组水平的完整转录因子基因12万多个,转录辅因子基因8万多个。注释信息包括:功能结构域、功能信息、相关通路、相互作用、同源基因、不同组织和疾病中的表达、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其相关疾病表型等。除此之外,该数据库提供了2个在线预测工具,分别可以批量预测转录因子和预测DNA序列上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由于人类转录因子的广泛使用需要,作者同时还将该类单独制成HumanTFDB子数据库。

经济学院王班班博士连续发表中国碳市场研究论文

经济学院王班班博士关于中国碳市场的2篇研究成果分别于9月和2月在环境*策领域国际著名期刊ClimatePolicy上发表。ClimatePolicy是环境*策与经济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主要发表气候变化*策方面的原创性前沿研究,为SSCI检索的JCR一区刊物。

“ThePotentialInfluenceoftheCarbonMarketonCleanTechnologyInnovationinChina”一文研究了中国正在建设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市场)对技术创新清洁化转型的影响。该文采用中国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研究,提出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存在转向效应和挤出效应。前者表示碳市场通过对企业碳排放施加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的清洁化转型;后者表示提高碳价格将挤占企业的研发投入。结果表明,全国碳市场对工业部门技术创新的转向效应远大于挤出效应。论文认为,维持合理的碳价格水平是碳市场促进技术创新清洁化转型的关键,对中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具有明确的*策启示。

“Ex-postCapAdjustmentforChina’sETS:AnApplicableIndexationRule,SimulatingtheHubeiETS,andImplicationsforaNationalScheme”一文针对中国碳市场建设中面对的经济增速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个排放总量目标的事后调节机制。采用环境经济学中排放目标与经济增长的挂钩管制(IndexedRegulation)理论框架,该文计算了碳市场总量目标事后调节的“拇指法则”。利用已运行的湖北碳市场数据进行模拟表明,这一机制可以取得最小化的减排成本,使碳市场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影响。

医院胆道闭锁分子诊断原创成果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8月28日,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汤绍涛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行业顶尖杂志Hepatology正式发表,同时在“RapidCommunication”栏目重点推出。

据悉,新生儿*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有一种疾病(胆道闭锁)夹杂在其间难以分辨,要将胆道闭锁从新生儿*疸里面鉴别出来,需要做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各种诊断方法准确率不同,有时候相互矛盾,而且费用高,病人痛苦多,耗时长,延误病情。影响胆道闭锁手术(肝门空肠吻合术)疗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提早手术年龄,60天以内手术效果最佳。如何早期,精确,快速,无创的诊断,从而将这一疾病从新生儿*疸里面尽快的鉴别出来,一直是行业研究的热点。

汤绍涛团队在胆道闭锁领域深耕15年,前后获得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4个省级科学基金支持。他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胆道闭锁血清金属蛋白质酶-7(MMP-7)分子诊断的阈值标准,该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共同发起。通过一滴血,体外无创检测MMP-7蛋白,能够将胆道闭锁诊断的灵敏度提高到98.67%,特异度提高到95%,整个检测时间只需要4小时,费用降低到千元左右,确诊最小年龄提前到3周甚至更早。预计这一成果将给胆道闭锁的临床诊断带来巨大变革,或可媲美甲胎蛋白(α-FP)给肝癌的诊断带来革命性改变。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新闻网

编辑/郭雨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