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惟视快讯前方高能高度近视性眼底病专场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RetinaChina)于昨日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历时3天,由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和《中华眼底病杂志》协办。作为中国眼底病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规模浩大,在大会主席黎晓新教授和许迅教授的主持下,全国眼科同道们纷纷赴会,共享学术盛宴。在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专场,来自多国家、多地区的大咖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解及汇报。大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相当火爆。小编带你一起梳理会议精彩亮点!

MMD已成难题,早期防控最重要!

会议开场,澳大利亚学者SergeResnikoff就近视性*斑病变(myopicmaculardegeneration,MMD)50年内对视力的损伤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示,截至年,近视人口将从全球的20%增长到50%,全球近视人数将增长至50亿,其中高度近视人数约估9.11亿。一般而言,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青光眼、MMD等并发症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该团队通过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评估了全球21个地区的视力损伤患病率,评价过程中按照年龄进行分层评估。研究发现,因MMD导致的视力损伤患者数可达万,其中万患者因此致盲,同时,预估结果发现,若不进行强力的干预,截至年,因MMD致视力损伤者将达万人,最终致盲人数将高达万人;目前,MMD导致视力损伤的患病率约为0.13%,预估年将达到0.57%。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研究,预估发现亚洲人患MMD引起的视力损伤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最高,尤其是南亚及东南亚地区,这或许与管理不当有关。

然而,MMD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亚洲地区,作为全球性的一大难题,重中之重是从根源上减少近视的患病率,及时控制,防止其进展!

高度近视*斑视网膜脱离,原因众多,不可不防!

复旦大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学科负责人王文吉教授就高度近视*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与我们进行了分享。除孔源性网脱离累及*斑区外,高度近视的患者常由*斑裂孔、*斑劈裂、新生血管膜、*斑拱形隆起及倾斜视盘引起网脱。针对各个病因,王教授分别从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处理方式详细进行了讲解。在高度近视*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诊断中,通过所得的临床证据正确进行鉴别,正确判断病因是诊疗中及其重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临床处理。

从精准医学探讨“近视”根源

随后,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Morgan教授从预防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角度探讨了近视和高度近视病因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地域的调查,发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近视高发,而高度近视是从学校近视自然病程发展而来的病变。唯有预防近视,才能从根本上导致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从而防止网脱等并发症发生。同时,该团队发现,户外运动通过减少近距离工作的时间,从而预防了近视的发生,光线-多巴胺通路在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台湾、新加坡已在全境范围内实行了增加户外运动时间的举措,台湾研究结果表明户外运动时间的增加确实可有效预防近视发生。因此,关于近视的病因学分析目前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基因易感体质+环境暴露所致,另一种观点则更强调环境的作用。针对不同观点,采取不同个性化治疗,对近视病因学的讨论仍是目前一大难题。

高度近视进展的时序病因是未来研究方向

来自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墨尔本大学眼科研究所的何明光教授以不同的方式对高度近视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分享及讨论。何教授分享了一项ZOC-BHV1高度近视队列研究,该研究为前瞻性,随访期达10年,隔年一次,年12月至次年3月为基线数据采集期。拟通过该研究对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特征、自然病程、危险因素、遗传机制及易感基因有全面充分的了解。此项研究面向居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年龄介于7-70岁,双眼球镜度数小于-6.00D的患者,对其数据进行横向及纵向采集,根据眼轴、屈光程度的不同进行组内的比较。研究发现高度近视人群的MMD进展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何教授指出,识别时序病因和高危人群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案例大汇总——病理性近视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

复旦医院的徐格致教授通过一系列病例的分享,大量OCT、眼底照相的图示,简明清晰地让在座的各位对病理性近视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有了充分的了解。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囊样动脉瘤样扩张,小血管迂曲;多见于后极部偏颞侧,常位于两侧劈裂腔内;通常无渗出,但可伴多层次出血,FFA可见晚期有渗漏灶的出现。同时,其病变多静止,通常与内层视网膜劈裂密切相关。

儿童近视仍堪忧

儿童的近视问题一直是一大重要且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