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血流密 [复制链接]

1#

李海东方伟吴素兰廉恒丽徐小琼董思思沈丽君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医医院杭州院区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retinalvesseldensity,RVD)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年1月至12月在温州医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2型糖尿病且伴NPDR的患者28例45眼(NPDR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体检者20人40眼(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算法OCTA检查,扫描以*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mm×3mm范围视网膜,自动获取*斑旁中心凹区(中心1~3mm)浅层和深层RVD并进行比较。结果NPDR组*斑旁中心凹区RVD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浅层下降6.47%[(43.54±4.43)%、(46.55±4.13)%],深层下降6.06%[(45.62±5.87)%、(48.56±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浅层RVD各象限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侧(42.34±4.40)%、(46.06±3.85)%,上方(44.33±5.57)%、(47.92±4.26)%,鼻侧(42.96±4.50)%、(45.50±4.31)%,下方(44.58±4.45)%、(46.88±4.94)%,均为P<0.05],其中颞侧RVD下降幅度最大(8.07%)。NPDR组深层RVD各象限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除上方象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45.43±6.30)%、(47.82±5.54)%,P=0.],其他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颞侧(45.84±5.71)%、(49.54±4.86)%,鼻侧(46.53±5.91)%、(49.45±5.29)%,下方(44.62±6.64)%、(47.43±5.91)%,均为P<0.05],其中颞侧RVD下降幅度最大(7.48%)。结论NPDR患者存在*斑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损害,颞侧尤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斑;血流密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

R.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劳动年龄人群最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1]。DR致盲的最主要原因是*斑区缺血,而这被认为是*斑区毛细血管网阻塞、丢失或退化所致*斑微循环障碍的最终结果[2],因此,评估和监测*斑微循环状态对DR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DR*斑区微循环检查的主要方法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将其视为评估DR的“金标准”,但该检查存在有创、耗时的缺点,以及无法分层显示视网膜内主要毛细血管结构且难于定量分析的不足。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方法,能清晰显示眼底血管尤其是*斑区血管形态变化,如*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形态、视网膜血流密度(retinalvesseldensity,RVD)等参数,这使精确定量分析DR*斑区微循环改变成为可能[3]。本研究旨在利用OCTA定量分析2型糖尿病(T2DM)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斑旁中心凹区RVD的变化特征。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