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四小龙rdquo聚首2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经济体因为经济发展迅速而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现今,同样在亚太地区,眼科界有四位小有名气的视网膜医师,他们不仅年龄相仿,在国际会议的交流中经常相见相聚,重要的是他们都活跃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前沿,不仅在亚太地区担任了重要的学术职位,而且在青年视网膜医师的培养(如LDP项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亚太视网膜领域的“新生四小龙”,他们分别是(如下图,从左往右):香港中文大学的赖旭佑(TimothyLai)教授、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GemmyCheung教授、医院张新媛教授和马来西亚双威医疗中心的冯仲贤(KennethFong)教授。

本次AAO大会上,《国际眼科时讯》前方记者采访了百忙之中相聚的新生“四小龙”,与他们聊起了今年AAO大会上的所见所闻。(本刊翻译整理)

视网膜研究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令人振奋

GemmyCheung教授:AAO的SubspecialtyDay一直以来都是相对专业、聚焦亚学科的会议日程,有很多有趣的议题。今年我也看到了一些最新的突破性研究,其中有两个最让我感到激动,一是在HAWK研究和HARRIER研究中使用brolucizumab,目前已经试验到第96周,结果显示患者依然维持着良好的视力增加,并且52~57%的患者在第一年只需每12周给药一次,其中75%的患者可以维持这一治疗间隔。另一项是FILLY研究,该研究报告了减缓地图样萎缩进展的有利结果。

赖旭佑教授:我认为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一个是运用faricimab(RG)治疗新生血管性AMD(nAMD)的STAIRWAY研究。该研究显示,在治疗第52周时,与每4周一次的雷珠单抗组相比,每12周一次的faricimab治疗组显示出稳定的视力改善结果。虽然这只是一项II期临床研究,但结果已经表明faricimab的有效性,并且与雷珠单抗相比显示出非劣效性,该药很有可能会进入nAMD的III期研究。

另一个是LADDER研究,该研究致力于开发能够持续给药的眼内植入装置。研究者选择雷珠单抗作为药物,结果两次注射时间的平均间隔长达一年,有些患者甚至超过1年半。该研究虽也是一个早期阶段的研究,但很值得期待,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得到改善,最终成为眼科医师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

张新媛教授:今年的CharlesSchepen大奖颁给了在推动治疗nAMD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医院的JoanMiller教授。这个奖项从年起到现在已经历经11年时间,获奖人均为在视网膜领域中非常杰出的医师,其中包括导师StanleyChang教授(年)以及LawrenceYannuzzi教授(年)。Miller教授是将光动力疗法(PDT)引入眼科治疗nAMD的发明人,也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参与的第一个临床实验(维速达尔)。除了前两位教授提到的研究外,我对26周RGX-治疗nAMD的基因治疗的实验结果特别感兴趣,相信很可能进入II期临床试验。另外就是人工视觉的研究成就,其中一项来自法国研究人员的报道,他们将无线的芯片(30um厚)植入5例患者的视网膜下,不仅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而且均从手动的视力达到了可辨认字母的提高。

冯仲贤教授:完全同意以上教授的意见。我自己也做了很多微脉冲激光手术,所以很开心今天能够跟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它的应用。很多数据表明,激光在各种*斑疾病治疗中仍大有作为,如阈值下激光在DME和CNV治疗中的应用,相关的临床试验也一直在进行当中,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前期结果,这些结果也在会议中进行了报道。

OCT/OCTA仍是视网膜影像学领域中的热点与焦点

赖旭佑教授:OCTA对于某些患者非常有用,尤其是在荧光素血管造影(FA)检测显示RPE窗样缺损,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CNV时,利用OCTA检测这些区域的血流信号作用巨大。此外,有些患者会对荧光素染料过敏,而OCTA则可以安全使用。

尽管有用武之地,但该技术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现在的软件每隔几个月就有更新,分析和采集技术一直都在完善,不同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将大大促进技术进步。我相信在未来3~5年内,我们还将看到更多的改进和完善。

张新媛教授:本次大会,在眼科影像学专题中,共9个讲题就有7个是关于OCT和OCTA,可见OCT和OCTA影像学检查在眼底病诊疗中的应用是越来越重要了。

随着影像学的进展,眼底医师对于眼底一些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OCT和OCTA有助于我们对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型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如扫频源OCT(SS-OCT)对玻璃体和脉络膜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深入的,不仅仅是因为SS-OCT即第三代OCT探测的波长比前两代长,OCT/OCTA在近几年来发展是最快的、最令人瞩目。

冯仲贤教授:视网膜SubspecialtyDay在众多的演讲中我认为其中的的一大亮点就是关于OCT/OCTA的改进。设备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发展飞速,给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冲击。另外拥有OCTA仪器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在会议中的报道也非常多,结果令人振奋。

GemmyCheung教授:OCTA的使用经验已经积累了数年。在nAMD和CNV的诊断方面,OCTA相对于FA的优势明显,甚至有些眼科中心为此减少了对FA的需求,尤其是对于亚临床的新生血管、及非典型病例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CSC)的鉴别等,OCTA较FA更有优势。SS-OCT/OCTA代表了最新一代的OCT。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可靠性、可重复性和各种设备的管理方面,仍需改进。因此,将其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决策和治疗指导,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AMD和DME:基因治疗值得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