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会患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5382.html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以亿计,但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如“糖尿病是爱吃糖引起的”、“长时间注射胰岛素会成瘾”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依然广为流传。
误区1
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引起的?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爱吃糖与糖尿病的发病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2
那么多人得糖尿病,得了也没多大事吧?
不少人感觉,自己身边好多人都是糖尿病,也都活得好好的,得了糖尿病也没什么要紧的,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殊不知,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损害各个器官,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据统计,糖尿病医疗费用81%用来治疗并发症[1],并发症的危害绝不可小觑。
误区3
饮食控制的核心就是:饿!
不能吃主食?不能吃肉?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许多人将饮食治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饥饿疗法或全素食治疗,这是不可取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上切忌“极左极右”,特别需要警惕的就是所谓的“无糖食品”。“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但事实上,会影响血糖的不仅是人们意识中带甜味的蔗糖、果糖,几乎所有的食物种类,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都会产生热量而影响血糖。所谓“无糖食品”指的仅是不含蔗糖的食品,而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大都是无糖的糕点、饼干、奶粉、麦片、八宝粥等,它们的成分多是碳水化合物,患者如果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专家解析归根结底,饮食控制,控制的是总热量,而不是份量。糖尿病患者头脑中都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无论是吃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都要考量它所含的热量,做到合理配餐,平衡膳食。世界卫生组织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平衡提出这样的建议:每天主食应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其他25%~30%是脂肪,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勿挑食,勿偏食。
拓展阅读
这六种“糟糕”的烹饪方法让糖尿病血糖飚高,一定要避免!
6年干预,换30年健康!“”糖尿病防治法则和影响世界的大庆研究
误区4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了
指南指出,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每份食物≥5g纤维)、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提高膳食纤维摄入对健康有益。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0~14g/kcal。拓展阅读荔枝那么甜,糖友吃了到底降低血糖还是升高血糖?糖尿病到底能不能吃西瓜?这次讲透!
误区5
得了糖尿病,得高强度运动?
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一环,但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一个误区,为了健康,就要多运动,有的患者甚至给自己确定了目标,一天要走3万步、5万步才行!但殊不知,过度、过量运动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以中等强度为宜,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该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运动前应热身,运动后应放松。建议测算运动时的脉率=-年龄。
不同强度的运动如下表
糖尿病主要合并症运动处方简表
拓展阅读
避免这5个运动误区,血糖控制会更好!
误区6
二甲双胍伤肾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并非二甲双胍伤肾。我国最新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风险。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60,不用调整剂量,放心使用;eGFR45~60应减量使用;eGFR45应禁止使用。
误区7
胰岛素有成瘾性,不能轻易用?
很多患者非常抗拒打胰岛素,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一旦使用就无法停用,或是认为胰岛素是降血糖的终极方法,应在口服药治疗完全无效后才开始使用。胰岛素真的那么可怕吗?
专家解析
“担心打胰岛素会‘成瘾’完全是杞人忧天!”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降糖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被抵抗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
事实上,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药物治疗中副作用最小的生理性疗法,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部分患者打胰岛素后真的撤不下来了,也并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他们的病情需要长期的胰岛素治疗。例如,有的患者并发症严重,不打胰岛素就无法有效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展;有的患者胰岛功能已经衰竭,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不打胰岛素就无法理想控制血糖。当然很多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血糖控制理想后,配合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改用相对方便的口服药治疗。
误区8
吃药不管用的,才需要打胰岛素?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实际上,早期应用胰岛素不见得是坏事。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还有很多人认为,胰岛素和口服药不同同时用,会引起低血糖。实际上胰岛素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可以增加不同药物的降糖作用,并降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胰岛素可以和多种口服药联合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是否联合,如何联合,要根据病情而定。联合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
误区9
血糖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血糖正常或平稳一段时间时,医生可以依照病情进行调整药物。切忌自行停药,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细胞的损伤,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误区10
“跟风”用药?
有患者对医生的嘱咐不以为然,而对朋友、病友的“经验”深信不疑,认为“朋友”用过的方案已经经过了实践证明,对自己也必然有效,于是就自行于药店买药,甚至服用一些所谓秘传的“偏方、秘方”。这种“隔壁老王吃某某药血糖控制很好,我按他的药吃就行”的认知对吗?
专家解析降糖药的选择因人而异,不同个体、不同阶段身体状况都有不同,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疗效、心血管安全性、年龄、肝肾功能、低血糖风险、是否怀孕等,不是适合别人的用药方案就一定适合自己,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忌自作主张、看心情吃药。
误区11
自我监测时就是测血糖
糖尿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糖尿病患者除监测血糖外,还应多方位监测。
临床监测方案如下表
误区12
糖尿病可以根治??
当今社会虚假夸大的医疗广告层出不穷,依然有不少“糖友”误信这些广告,认为“老中医祖传秘方、纯天然植物提炼药物、高科技纳米理疗仪、欧美最新保健品”等等可以治愈糖尿病;也有些患者入院经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认为血糖恢复正常即是痊愈,将出院带药服完后就再无规律就医,最终贻误治疗时机,甚至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是不是真的可以根治呢?专家解析糖尿病病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需要终生控制的慢性疾病。
有些患者确实在糖尿病发病早期,可以仅凭饮食和运动生活方式干预或较少量的药物让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应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用药上建议长期用药,切忌擅自停药,否则高血糖必然卷土重来,导致病情恶化。如果出现随病程发展,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会出现波动,则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总结
糖尿病是一项常见而复杂的慢性疾病,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活管理与药物治疗,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不信谣、不传谣、科学治疗,才能有效抗衡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11(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版),第8-13页.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第~页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第31页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第73页
[7]母义明,纪立农,宁光.等.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24(10):-.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第46页.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第46页.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糖尿病综合整理自:护糖天使、广医三院、华医网等
RECOMMEND推荐阅读 这六种“糟糕”的烹饪方法让糖尿病血糖飚高,一定要避免! -06-18 荔枝那么甜,糖友吃了到底降低血糖还是升高血糖? -06-17 6年干预,换30年健康!“”糖尿病防治法则和影响世界的大庆研究 -06-16 潘琦教授:持续性葡萄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06-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